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梁书和“庐陵画派”

梁书和“庐陵画派”

 

郭志锋

 

生前,梁书基于低调做人、踏实从艺的原则,从来没有公开宣称“庐陵画派”的诞生,更没有自封为画派的开山人。然而,检索他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庐陵烙印,活脱脱的庐陵作派。

 

就个人性格而言,他可谓庐陵画坛中的“胡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特殊时刻,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创伤。这些年,也是梁书终生难忘的时刻,是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面对“帽子满天飞,棍子遍地打”、“祖国山河一片黑”的恶劣形势和环境下,梁书虽然慎言慎行,却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使命。他认真地琢磨,将内心的苦闷化作汹涌的创作激情,创作了反映红卫兵上井冈山的国画《红色井冈山》。但他纯粹的艺术心思,有谁能懂,又有谁还会去注意?1967年7月,固守道义的梁书没有逃脱灾难,被红卫兵揪上了批斗台,他与郭沫若、何香凝等好友的通信,上海美专同学的照片,以及与廖仲恺的合影也统统被查抄,并残遭焚毁。造反派往他的头上扣上了“国民党特务”“黑画家”,“反革命分子”等一系列黑帽子。在万安中学的批斗现场,梁书多次被折磨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几次倒地昏死过去。

 

批斗形式变化多端,但梁书这位铮铮汉子并没有屈服。他的脖子就像胡铨的“硬颈”,从不弯曲,更不会信口雌黄,诬陷他人。他一直坚信,痛苦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画画,把内心的冤屈、把对妻子坚定的爱,把对祖国挚热的爱都倾泻在画笔上,都渲染在宣纸上。1972年,他又以井冈山为题材,创作了国画《巍巍井冈》,看到这幅气势磅礴的画作,人们从中读出了坚定和刚强,也读出了淡定和纯净!

 

就创作题材而言,梁书虽说走遍了千山万水,可他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庐陵的山山水水。他握着井冈巨笔,饱蘸赣江之水,抒发着对庐陵大地的喜爱和忠诚。他画的最多的山是井冈山。1959年,他创作的巨幅国画《井冈山全景》,在建国十周年全国首届美展上名重一时。这幅国画长卷,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想象,也给后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井冈山的风貌和变迁;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为了画好长卷《井冈山全景图》,他以巍巍井冈山为生活据点,吃住在山上,在山上整整生活了三年,翻越了千重险峰,涉渡了无数溪涧。他取山势之雄,云海之胜,纳山灵之韵,吐胸中之气,融揉古今各种技法,以浓淡枯湿的笔墨进行了全景式的营构,笔圆气足,意味深厚,使画面气势磅礴、茂密浑实、苍润峻秀,写出了井冈山的精神,表达出庐陵人气壮山河的气魄。1962年,他再次创作国画《井冈山》,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35周年,同样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长期地写生、观察,井冈山在他的心目中已成为一个精神的高度,一个灵魂的故乡,一种暗寓,一种象征。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梁书作为梅竹绘画大师,对井冈山的梅竹也是青眼有加。画梅,他被广州书画研究院院长刘红称为“江南第一梅”;画竹,他被公认为“井冈竹翁”。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曾赞赏道:“画梅画竹,梁书先生无疑属于国内顶尖水平!”比如画竹,他就挺有“绝活”。风竹、雪竹、夜竹,雨竹等所构成的“井冈翠竹”系列作品中,有的朴拙自然,有的潇洒劲秀,有的茂密清幽,有的含蓄奔放,无一重复。透过《竹溪图》、《清风瘦竹挺而坚》、《井冈竹》、《月下竹》千姿百态的竹形竹态,不仅显露了作者自我情感,而更多地是展示了欣欣向荣的自然情趣。

 

就创作风格而言,梁书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很有“庐陵气派”。 “十三画竹、三十画梅、四十画兰、五十六十画鱼虾、七十八十画苍山峻岭”,这是梁书绘画时常用的一枚印章,也表达出个人的艺术追求。梁书画梅讲究自然和洒脱。《咏梅》、《梅花颂》、《梅竹》等梅之系列作品,引人入胜。他手下的梅花披拂偃仰,姿态横生。 看梁书画竹,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见他饱蘸水墨,纵情挥洒,瞬间,数枝竹子跃然纸上,写意与写实,象征与隐寓有机结合,做到了人格化和情感化的统一,赋予了翠竹强劲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一些,无不透露出梁书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只有庐陵文化之根,才能生长出这样枝繁叶茂的艺术长青树,展示出独居一格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于是,众多评家认为: 梁书精于山水,笔势雄健凝重,气韵生动蕴藉,自成一格;所画之竹各有性格,用笔刚健自如,栩栩如生;所作梅花,清丽脱俗,苍劲幽逸,风格高洁。为此,事隔多年,连画坛泰斗刘海粟都仍然没有忘记这个当年的学生和同事。1990年10月20日,84岁高龄的梁书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办个人画展,96岁高龄的国画大师刘海粟老先生听后十分高兴,亲笔为画展题写了展名——“梁书国画展”。原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刘亦夫,西冷书画院副院长、著名国画家陆柳非为画展剪彩。展出的88幅作品,深受中外来客的赞誉,传诵一时。

 

与此同时,围绕着庐陵这块肥厚的文化良田,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具有“庐陵文化特点”的画家也从这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画家生性刚直,崇尚正义,思想开放,为人忠厚,艺术上均有重要成就,代表性的书法家、画家有刘称奇、石大法、程新坤、吴祖郊以及梁书的儿子梁西江等人。 此外,梁书在家乡致力于美术教育,数十年耕耘,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吕行、王崇强、王修涛、刘书俊、赖勇军、朱兵、匡小兵以及梁书的孙辈梁鹏程、李慧、梁奇、梁龙川等一大批中青年画家,成为“庐陵画派”的后继主力军。

 

(原载《光华时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