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笔墨里承接文脉火种
作者:王发宾
一、文脉之本
在中华民族汉字创作的书写长河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精神世界里的一面镜子。从甲骨文的古朴到楷书的端庄,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生存的智慧。对于学书法的人而言,临帖不仅是书写技巧的学习,更是对古人笔墨精神的传承与意境创新的继承。学习书法的人都懂得要临帖,但怎么临,是有智慧在里面的。真正的临帖从来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抄写,而是隔着千年的时光去触摸感受历史的智慧,与古人进行一场笔墨的心灵畅谈,从而吸收融合其血脉精华。有的人在临习字帖中,死板地学习横画的粗重,竖画的挺拔,却忽略了文学意义的精髓和文学神秘的天性;如临《麻姑仙坛记》要学习颜真卿沉稳厚重的品格和顶天立地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粗壮厚实,这样写出的字就呆板无灵性;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只模仿“之”字的飘逸形态,却读不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文人风骨,更没体会到文学对笔墨的生活揭示“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临帖,练的只是“字形”,却丢了“字魂”。而文脉的传承,恰恰是要把这个千百年传承文学天性和笔墨精神的“魂”传下去,接过来。
古人说“临帖要入帖,更要出帖”。“入帖”就是钻进古人笔墨里寻找古人的文学精神和笔墨意趣与思想道德的高尚情操;深刻理解古人下笔时的心境于意念:如临《张迁碑》帖的古朴,要感受汉代隶书的“金石气”所传达的内涵与外延,那是古人对“质朴”与“力量”的追求在文学笔墨里体现出来的历史感怀;临米芾的“刷字”,要体会他“不随人作计”狂放的独立人格,那是宋代文人“重个性”的精神写照,这些都是临帖时对古人文学创作时笔墨应该懂得的起码基础。“出帖”则是把古人碑帖里的“魂”吸收在自己的心里,又转化成自己笔墨创作的营养:滋养自己下笔时书写的文字,而后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担当大任的忠骨。
从那些流传千古的碑帖中吸取书法本质上的文化基因和古人的审美、价值观及处世哲学;若能从笔画里读出这些“深层密码”,那就不是“抄帖”而是在与古人“对话了”;接过古人传给我们的文脉火种,让传统在自己的文化笔墨里传承;这才是临帖的起点:不止学会“怎么写”,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要探寻历史背后藏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如何在书法里得以继承和发挥。
二、文脉在“变与不变”中成长
文脉的传承从不是“守株待兔”的傻守,而是“老树发新芽”的生长,既要守住前辈骨子里“不变”的笔墨逻辑,也要容得下新时代的“新变”,在变与不变的规矩中寻找新时代人们在书法创新中的生命力,不断作出新的笔墨延续和精神传承。
所谓“不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比如汉字的笔画法度,横平竖直的骨架、提按顿挫的节奏、旋律融合的音频,笔墨浓淡的取舍,这些都是历经千年验证了的“文学书写的规律”,丢了它,书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再比如笔墨里的精神内核与“专注”的坚守,临帖时日复一日的打磨,对“真诚”的追求,创作时不迎合、不造作,这些都是书法能打动人心的灵魂之法,变了它,文脉就没了温度,笔墨就失去了文学修养,所以我们既要坚守不变,又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的变法。
而所谓“变”,是文脉的形态:古人用毛笔在竹简、宣纸上书写,今天我们可以用中性笔、钢笔、数位板在不同材料上书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人写诗词歌赋,今天我们可以写新时代的心声,如航天精神、人间温情等;古人追求“书卷气”,今天我们可以在传统的笔法里融入现代审美,比如让字体现自然结构和黑白相间的呼吸。这种“变”不是颠覆,而是让文脉更接地气、好传承;就像京剧可以演现代戏,民歌可以融入电子音,核心是“魂”没变;“形”又能跟上时代的旋律,跳出窠臼,这就能让更多的人既守住了传统又能在继承传统的文脉中接受审美的多元创新。
当然了,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所谓跟上时代就是在创新中不走极端,极端是一种“死板的固守”,把古人书法的一笔一画都当作“铁律”,不敢越雷池一步,让书法变成僵化的“标本”,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另一种是“创新而失根”,为了求奇求怪,抛弃基本笔法和文化内涵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毫无规矩所言,写出来的字“认不出、看不懂、缺乏文学的涵养,没味道”,看似新潮,实则成了无源之水。真正的传承者,都是“守正者”也是“创新者”:比如启功、赵朴初先生的字,既有楷书的端庄规矩,又透着灵动洒脱的现代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书法,这是传承,”又能让人感受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书法体现:文学笔墨的意韵情怀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天地之间。
所以文脉的生长,就像河流、源泉,即出自山川大地,又与道的神灵相接。文脉的精神与灵魂不能断,表达的形态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最终汇入更广阔的江海。守住不变的根,创造出多姿多彩可变的形,文脉才能在时光里奔流不息,光芒四射,永远年轻。
三、从书法中读懂国人的处世哲学
书法的传承不只是“外形的结字技巧和笔法的运动规律”,而是藏在笔墨内在里的“文脉密码”,那些笔画里的藏锋、露锋和结构的疏密、留白、章法的虚实,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哲学,让文脉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生活捭阖的生命纽带。
行笔,是书法起笔与落地的着力过程,起笔时如踩在百米起跑线上的离弦之箭,收笔时如斧头劈柴,着木处露出的一个闪光斜面,一笔之内有藏有露,充分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生存哲理。中国人做事讲究“外圆内方”,就像书法里的笔画:圆则不妥协,方则不伤人的传统笔墨语言,他清晰地告诉我们书法是事物哲理的思辩,书法是生存智慧的展现,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表达的笔墨灵魂。
空间的切割是一幅作品在“疏密”与“留白”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与技法在意境中的表达,该密的地方,可密成铁板,能挡住八级台风,需疏的地方可容下蓝天大海。作品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有开合,让笔墨有呼吸的自由感和快乐的舞蹈美。这是中国人“张弛有度”的生活态度,是做事的专注与细腻的缜密习惯,留白处享受着松弛潇洒的清静;与人相处时保持的一种分寸。书法的布局亦如中国人的处世,被默默地写进了传统文脉里。
呼与应是作品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书法或绘画,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都要有呼应关系,没有呼应就形不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如行书中的牵丝连带,行笔的流畅,气韵的贯通,在呼应中反映出作品的情感与意向要抵达的目标。这像极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阴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写出的字形态不同,但能在整体中找到位置看出意境;彼此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笔画呼应,最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藏着的个体与整体共生共长的文化密码,理解了这个密码就学会了个性与共性的互融关系了。
所以文脉的传承,不只是学写毛笔字,更是读懂这些藏在笔画里的“生存智慧”处世哲学,仁义道德等传统文化;这才是文脉最珍贵的意义,它让书法超越了“艺”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传承之宝。
四、书法是代代相传的文墨记忆
当历史的风云,拂过千年的文卷,那些弥散在时光里的墨香,散发着久违了的汉字光芒,书法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着燃烧生命火焰的灵性和热度,是古人以笔为舟、以墨为魂的生存足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人生记录和情感符号,每一笔的提按都折射着月光与心绪的流动,每一缕墨香都连接着古今文脉与新时代的共鸣;书法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华民族的岁月流转中始终温暖如初,热烈如故。
文脉带着火热的温度注入生活的记忆,老一辈文化传承总带着生活的烟火气,爷爷说:写下的字不仅仅是字,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如曲阜孔庙《乙瑛碑》里的每一个字,笔画古朴如磐石,那是汉代人对传统文化“教”的坚守。这些碑刻历经千年风雨,字迹虽然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人落笔时的热血沸腾与情感真诚的表达;他们写下的文章都是留给后人的文化基因。当今天,我们站在碑刻前,指尖轻触石碑,仿佛能摸到千年笔者的体温,这就是文脉传承的神奇,它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人的心灵在笔墨里相遇对话,共同探讨中华民族源头活水的汉字情感与书写精神的传递,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笔墨文脉代代相传,汹涌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2025.5.2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纯贵坊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