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重构文学的精神坐标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重构文学的精神坐标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三十周年活动的时代隐喻

 

袁竹

 

一、时空褶皱里的文学宿命:当古城遇见星链

 

在安徽寿县,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城,一场文学盛会正悄然拉开帷幕。寿县宾阳门的秋日晨雾里,宋人垒砌的砖石与 21 世纪的无人机在时空维度上形成奇妙的互文。这座七次为都的淮河流域文化中心,此刻正成为中国文学的精神磁场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在此举行,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许春樵感叹 “场景本身充满文学性” 时,他触摸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历史纵深感,更是文学传承的基因密码。

 

寿县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中华文学基金会创始人张锲的故乡,又承载着鲁迅文学院首个县级教学实践点的现代文学教育使命,这种 “历史原点” 与 “现实支点” 的重叠,让丛书活动超越了普通的行业聚会,成为文学基因的寻根之旅。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寿县的城墙、月坝、八公山等历史地标,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学孵化器。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楚文化的豪迈、淮河文化的包容,与丛书所秉持的 “低调、高质、长效” 理念形成精神共振。

 

当安亚斌向寿县捐赠丛书签名本时,这个动作便具有了象征性 —— 将 252 颗 “文学之星” 的光芒,播撒在孕育过《淮南子》的沃土上,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地域与文学的深度互文,揭示了一个真理:伟大的文学工程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历史的褶皱里寻找生长的力量。

 

二、星链的形成:三十年构筑的文学生态系统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的三十年,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新人成长的史诗,更是一套精心构筑的文学生态系统的成长史。自 1994 年首卷问世以来,它就如同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了无数青年作家前行的道路,累计推出 25 年卷,助力 252 位青年作家崭露头角,其中 30 人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成为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 。

 

这套丛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独特的筛选机制功不可没。它打破了传统文学评选中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不看名气大小,不重资历深浅,只专注于 35 岁以下尚未出版个人文学专集的创作者,为他们提供了人生中第一本著作出版的宝贵机会,给予了文学新人最关键的 “第一推动力” 。在这个流量至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当众多目光都聚焦于制造 “爆款”“顶流” 时,“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阵地,默默扮演着 “星探” 的角色,在茫茫人海中,在浩渺的文学星空中,耐心地寻找那些尚未被发掘的文学新星 。它不追求一时的热度与喧嚣,而是以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姿态,专注于挖掘真正有潜力、有才华的青年作家,这种坚守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

 

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集结,更是文学风格的策源地。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视野;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则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东北边陲的独特风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童真与温情的世界 。这些经典作品从丛书中起步,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无数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它们不仅是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初次展现,更是对当时文学潮流的一种突破与创新,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

 

徐贵祥回忆入选经历时,将其比作自己文学道路上的 “第一个台阶”,这生动地揭示了丛书在作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作家最需要认可与支持的阶段,丛书给予了他们专业的肯定,让他们的作品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这种及时而有力的扶持,让许多青年作家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勇敢地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 。而这些从丛书中走出的作家,如王跃文、彭学明等,如今又以评委、导师的身份反哺丛书,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代际传承闭环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后来的青年作家传授经验,指引方向,让文学的火种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延续 。

 

白烨将这套丛书形象地称为 “当代文学的星链”,这一比喻恰如其分 。每一位入选的青年作家,就如同星链中的一颗星星,他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璀璨的星空 。这些星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一颗星星的闪耀,都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整个文学星链的贡献,它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作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在这个星链中,既有已经成名成家的文坛巨匠,也有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星,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 。


三、从 “自我” 到 “大我”:青年写作的范式转型

 

在寿县宾阳门城楼上,一场关于 “青年写作与大文学观” 的座谈会热烈展开,这不仅是一场文学观点的交流,更是对文学功能与价值的深度探寻。施战军提出的 “从自我叙事到社会观照” 的创作转变,犹如一道强光,照亮了当代青年写作的关键路径,直击当下青年写作的核心命题。

 

在个人主义叙事甚嚣尘上的当下,青年作家常常沉溺于私密经验的书写,将笔触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描绘着自我的情感波澜、内心困惑与生活琐碎。这些作品虽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能够引发部分读者的情感共鸣,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们往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广泛关照。而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所倡导的 “大文学观”,则是对文学社会性的有力回归,它要求青年作家突破个人的狭小视野,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思考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

 

王跃文以 “凌空关照,天地写作” 这八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自己对大文学观的理解,为青年作家指明了方向 。这一理念强调作家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的视角,而应站在更高的维度,以俯瞰大地的胸怀去审视生活、感悟人生 。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扎根于广袤的大地,作品才能拥有深厚的根基与强大的生命力 。以王跃文的作品为例,他的小说《家山》以南方乡村 “沙湾” 为背景,通过描绘陈姓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从军阀混战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在这部作品中,王跃文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从乡村的微观视角映射出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真实 。这种写作方式,正是 “凌空关照,天地写作” 的生动实践,它使作品超越了个体的范畴,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 。

 

当青年作家从 “自我” 走向 “大我”,他们的创作境界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以田兴家为例,他从偏远山区的个人生活体验出发,将笔触延伸到乡村的变迁与发展,描绘出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与挣扎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奋斗,更反映了整个乡村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让读者看到了时代对乡村的深刻影响 。同样,隆莺舞将城市青年的困惑与迷茫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他们的作品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的镜像,使读者能够从这些作品中看到自己、看到社会、看到时代 。

 

在新媒体时代,文体创新成为 “大文学观” 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梁鸿鹰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 30 年来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进行了全面梳理,他指出,丛书始终关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全品类,为各种文学体裁的青年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体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当算法推荐导致审美趋同,当短视频解构深度阅读,青年作家需要在文体上大胆探索、开疆拓土 。从传统的小说、诗歌,到融合非虚构、跨媒介的新文体,文学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一些青年作家尝试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强烈现实感的非虚构作品;还有一些作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探索出互动式、沉浸式的文学创作方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

 

梁鸿鹰提出的突破 “城市生活同质化视野”,更是直击当下写作的痛点 。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标准化,使得许多青年作家的创作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 。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特的个性与深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青年作家需要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生活 “异质性” 。他们可以关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快递员、外卖员等,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也可以挖掘城市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为城市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开拓生活维度,青年作家能够挖掘出更多新颖的创作素材,提升作品的价值与内涵,使作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

 

四、文学之乡的启示:地域文化如何赋能文学生态

 

寿县被授予 “中国文学之乡” 称号,这并非偶然,而是地域文化长期滋养与现代文化建设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寿县的文化基因中,既有《淮南子》蕴含的哲学思辨,体现了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深刻洞察,又有芍陂水利工程所承载的实践智慧,展现了古人改造自然、造福民生的卓越能力,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寿县 “崇文尚德” 的地域精神 。

 

当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落地寿县,便开启了一场地域文化赋能文学生态的生动实践 。鲁迅文学院教学点的设立,是国家级文学资源向县域的一次有力下沉,为寿县的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与国内顶尖文学资源对接的桥梁,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技巧,为当地文学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 。张锲作为丛书的策划者,其故乡身份让丛书的策划初衷与寿县的地域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呼应 。他从寿县这片土地走出,凭借对文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寿县的文学爱好者,成为寿县文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象征 。

 

寿县县委、县政府将文学事业纳入 “十四五” 规划,并出台《寿县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制度层面的文化自觉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寿县为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地方的文化地标逐渐沦为单纯的旅游符号,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而寿县却独树一帜,让古城墙、月坝等历史遗迹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文学对话的重要场域 。当作家们在宾阳门城楼上探讨 “大文学观” 时,背后的淮河与大别山不再仅仅是自然风景,而是构成其文学地理的精神原型 。淮河的奔腾不息、大别山的雄浑壮阔,为作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

 

地域文化的价值,并非在于静态的保护,而在于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基因,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活水源头 。寿县通过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将地域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紧密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家们从寿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寿县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寿县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让我们看到了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

 

五、未来的星图:在守正中拓展文学的边疆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AI 写作的异军突起,让人们对文学创作的主体产生了质疑;碎片化阅读的盛行,使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三十周年活动的举办,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成就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探讨与展望 。

 

面对 AI 写作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人性的深度勘探。AI 或许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生成看似流畅的文字,但它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施战军强调的 “扎根当下、贴近人心”,正是对文学本质的坚守,也是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一以贯之的选稿标准 。在算法试图解构人类情感的时代,文学的温度恰恰来自对个体命运的真诚书写 。正如肖江虹所说,入选丛书的 “被看见” 体验,本质上是文学共同体对人类经验的认可与尊重 。这种认可与尊重,是文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学能够抵御 AI 冲击的根本原因 。

 

在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中,文学如何保持自身的吸引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碎片化阅读虽然便捷,但往往难以让读者深入思考,获得深度的阅读体验 。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和内涵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所推出的作品,大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能够引导读者摆脱碎片化阅读的束缚,回归到深度阅读的状态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思考,它们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 。

 

展望未来,“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需要在两个维度上实现突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

 

一是国际化视野。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中国文学的话语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文学也应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和交流 。西方青年作家通过 “80 后” 标签进入中国市场,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我们的青年写作也应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寻找定位,既要保持本土特色,又要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 。青年作家应关注全球问题,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的现实和历史,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他们可以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经验,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品牌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二是代际融合。关注 Z 世代作家的创作生态,是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 00 后作家开始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媒介、叙事方式与价值观念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Z 世代作家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更加熟练,创作风格更加多元化 。他们的作品常常融合了游戏、动漫、科幻等元素,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丛书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这种变化,为 Z 世代作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同时,也要坚守 “关注现实、守护初心” 的核心传统,引导 Z 世代作家关注社会现实,用文学反映时代的声音 。在代际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

 

在寿县的暮色中,古城墙的轮廓与天边的星群渐渐重合 。“21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三十周年活动,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当 252 颗星星的光芒汇聚成河,它照亮的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夜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征途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 在历史的厚重中寻找根基,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坚守初心,让每一个字都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正如施战军所言:“你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你精神世界的自传 。” 当千万个精神自传在星链中交相辉映,便是中国文学最璀璨的明天 。


作者说明:本文系原创。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起点中文网”刋载长篇小说《钍帝》《梦海拾星》《逆袭修道》《黄土的呼唤》《三星堆·青铜恋歌》《逆天修道不逆天》《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等;七猫《纵横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灵枢》《记忆编码》《大道至简》《九根十三钗》《画骨戏恩仇》《霓虹下的旧手机》《外卖小哥奇遇保时捷女》,“喜马拉雅”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宗师黄宾虹》《大文豪鲁迅》《艺术大师新凤霞》等。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百年笔耕铸魂,八十载文学烽火 ——徐光耀的文学史诗》《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8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