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于麦浪翻滚处见时代脉搏

11 

于麦浪翻滚处见时代脉搏

—— 评析许如亮长篇小说《风吹麦浪》

 

苏红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乡村题材作品始终承载着记录时代变迁、描摹民众生活的重要使命。许如亮的长篇小说《风吹麦浪》以黄海之滨射阳河畔为叙事舞台,以上世纪 7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中国社会转型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常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轨迹,编织出一幅鲜活生动的苏北乡村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特定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复刻,更是对中国农民精神韧性与生命力量的深情礼赞,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创作根基来看,作者许如亮的人生经历为《风吹麦浪》注入了无可替代的真实质感。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苏省射阳县人,他拥有14年农村基层新闻报道经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镇科级干部等职务。这些扎根乡村的经历,让他得以深入观察农村的人情世故、民俗风情与发展困境,也让他能够精准捕捉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选择。这种“亲历者”的视角,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摆脱了悬浮感——无论是 “分家业” 时的利益纠葛,“包田地” 时的忐忑期待,还是“挑河工”时的艰辛劳作,都像是从真实的乡村生活中提炼而来,充满了烟火气与生活温度。相较于部分缺乏基层经验的作者对乡村题材的 “想象式创作”,《风吹麦浪》的真实感无疑是其最鲜明的优势之一,也让读者能够迅速被代入故事,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在人物塑造方面,《风吹麦浪》摒弃了扁平化的人物设定,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乡村人物形象。常氏家族三代人构成了小说的核心人物群像,他们的性格差异与人生选择,不仅展现了个体的生命轨迹,更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民的生存状态。爷爷常青树是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老实巴交”的性格中带着对生活的无奈与隐忍,他为子女取名 “正直善良、明礼诚信” 的期许,与“只管生不管养”的现实形成鲜明反差,既体现了传统农民的朴素价值观,也暴露了当时农村家庭在贫困压力下的生存困境。儿子常有理则是变革时代的探索者,“不屈不挠”的性格让他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尝试,无论是担任生产队长还是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他的选择都充满了时代印记,展现了农民在时代转型中的挣扎与成长。孙子常笑天“积极向上”的形象,则预示着乡村的未来与希望,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

除了核心家族人物,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同样鲜活生动。玉香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四凤身上兼具的“霸道”与无奈,伍月红在婆媳矛盾中的隐忍与权衡,都展现了乡村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的行为选择都基于自身的生活处境与认知水平,这种 “去标签化”的人物塑造方式,让小说的人物群像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引发读者对人性与生活的思考。

从叙事内容来看,《风吹麦浪》以“一地鸡毛”的日常叙事,构建起宏大的时代图景。小说没有刻意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生活的琐碎日常——收公粮时的忙碌、争界址时的固执、抗灾害时的团结、搞副业时的期待、抓思想教育时的场景,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串联起中国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在“常青树一家吃饭”的片段中,“一大锅的糁子粥稀得照见人影子”“清水煮山芋”的描写,真实还原了当时农村的贫困生活;而玉香与常有理在小树林里的情感冲动,则展现了乡村青年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小说的场景更加生动具体,更让读者得以透过个体的生活经历,感知时代变迁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展现农村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没有忽略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黄海之滨射阳河畔”的地理背景,为小说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而“跳忠字舞、唱语录歌”等时代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这种“生活叙事”与“文化叙事”的结合,让《风吹麦浪》不仅是一部乡村生活史,更是一部乡村文化史,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

在主题表达上,《风吹麦浪》深刻挖掘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韧性与生命力量,正如丁捷在名家推荐中所说,这部作品“照亮了中国农民在困境中不屈的灵魂,激发中国人在血脉中固有的生命韧性”。在小说中,无论是常青树面对贫困生活的隐忍坚持,常有理在改革浪潮中的积极探索,还是村民们在抗灾害时的团结互助,都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不仅是常氏家族三代人克服生活困难的力量源泉,更是中国农村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对 “生命韧性” 的书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读者,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像深扎泥土的麦子一样坚守与奋斗,就一定能迎来“麦浪推涌出希望的海洋”的美好未来。

从文学风格来看,《风吹麦浪》的语言质朴自然、风趣幽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善于运用乡村生活中的口语化表达,让人物对话更加生动鲜活,如四凤与伍月红的争执中,“你看看你过的什么日子,自家婆娘都服侍不好”“咋不说咱被友明打了一棍子呢”等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充满了生活情趣。同时,小说的情节设置生动曲折、妙趣横生,“友直被四凤误打”“常青树为子女取名” 等情节,既充满了生活的偶然性,又在不经意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复杂与有趣。这种“质朴语言”与“生动情节”的结合,让小说兼具可读性与文学性,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

当然,《风吹麦浪》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叙事节奏上,部分章节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过于琐碎,可能会导致叙事节奏略显缓慢,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主题深度上,小说对时代变迁与农民命运关系的探讨,虽然真实可感,但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如对农村改革过程中制度性问题的反思、对农民精神世界变化的深层挖掘等,若能进一步拓展,作品的主题将更具深度与广度。

总体而言,《风吹麦浪》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乡村题材佳作。作者许如亮以自身的基层经验为根基,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苏北乡村的生活百态,塑造了鲜活立体的农民形象,记录了中国农村在时代转型中的沧桑巨变。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特定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复刻,更是对中国农民精神韧性的深情礼赞,它如同一盏“灯”,照亮了中国乡村的过去与未来,也让读者在麦浪翻滚的叙事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与生命力量的蓬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历程、感受乡村生活温度的读者来说,《风吹麦浪》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


图片2

作者简介:苏红,笔名景由心饰,黑龙江省勃利县逸夫小学教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第十九届作家研修班学员,七台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七台河市诗词协会会员、七台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七台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勃利县文联秘书长、勃利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几百余篇作品在《中国市县领导决策》《青年文学家》《雪花》《北大荒文学》《七台河日报》《七台河矿工报》《鹤岗矿工报》《宣城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及文学网络发表,2017年7月出版散文集《花开见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