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时代新河套

新时代新河套

——评《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一书蕴含的时代精神

 

作者:高银

 

《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有幸得到新书两本,深感爱不释手。今天细读、精读其中内容,感觉热血沸腾、获益匪浅。

全书共分10个篇章,从历史演变,地理分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民族交融等不同视角,讲述河套灌区的“前世今生”。全书脉络清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科普性;体现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生态文明价值等三重价值;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河套灌区的发展过程和河套儿女建设水利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展现巴彦淖尔人奋斗精神的鸿篇巨著。河套灌区千年基业,河套儿女共创未来,书籍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河套灌区,千年基业,河套平原,天下闻名,河套人民,英雄辈出,河套粮仓,‘国之大者’”,河套水利工程铸就千年基业,建好、管好、用好河套灌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化为河套地区的一个生动实践,是巴彦淖尔几代水利人一直追求奋斗的目标。

书中第五章《河套灌区的大动脉-----总干渠》把河套灌区3万各族人民历时10年之久,靠肩挑锹挖小车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修建全长230公里的二黄河,完成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生态河、人工河、幸福河的历史向读者生动再现。

因为有了二黄河的开挖,使得河套灌区成为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使得北纬40度有了新的“塞外粮仓”,使得巴彦淖尔市的粮食年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亿斤,快速增长到近些年的60亿斤以上,使得巴彦淖尔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黄河是黄河上最大的人工开挖输水渠道,破解了河套平原的发展谜题,定盘了巴彦淖尔市未来的主要航线,彻底打破了胡焕庸线以西没有农业文明的论断,打破了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旱涝丰枯全凭大自然的被动局面。

二黄河以它博大的情怀,惠及两岸,泽被众生,浇灌幸福,为河套地区大小湖泊、湿地、公园补充了血液,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条件,有效发挥了农田灌溉、生态补水、防汛固沙等重要作用。

它的开挖,使得整个河套灌区植被茂盛,成为地球干旱荒漠化地带一处稀有的绿洲、祖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基地,成功阻隔了西北风沙带东侵,遏制了沙漠化的蔓延,有力扛起了防风固沙、保护黄河安全的生态重任。同时扛起为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生态补水的担子,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白天大干流大汗,晚上挑灯把活干。万众一心挑重担,

洋镐铁锹冻土翻。攻坚克难咬牙关,英姿飒爽战犹酣。无私奉献信心满,风餐露宿战河川。团结协作齐奋进,艰苦奋斗不畏难。人工挖河五百里,创作奇迹不平凡。十载开渠河道顺,震古奇今伟业巅。沃野千里米粮川,山清水秀天湛蓝”。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巴彦淖尔人充满汗水和艰险的开河之路,是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乐章,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奉献故事。

二黄河是我们父辈用鲜血和汗水乃至生命挖出来的一条造福子孙的希望河,是造福沿岸百姓的致富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河,是确保黄河安澜的守护河,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文脉河。二黄河是巴彦淖尔人竖立在黄河几字弯头的一座丰碑,是凸显黄河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铸就了巴彦淖尔市人民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排除万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蒙古精神的体现,是河套人民最高的审美取向,精神源泉。

读了《河套灌区生态治理实践》一节,使我深深体会到河套灌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巴彦淖尔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长城绿色屏障筑得更加坚固。

巴彦淖尔人要鼓起“闯”的勇气,激发“拼”的劲头,保持“实”的干劲,把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巴彦淖尔新篇章!

 

(2024年1月12日巴市日报、中国文艺报。)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