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耀北疆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方略探讨
作者:高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精神命脉,是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精神标识,在北疆大地,河套文化如同一束璀璨之光,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河套是我国北方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是历史上各民族军事集团纷扰征战的疆场,曾雄踞阴山及南北草原的匈奴在这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游牧文化,为中国北方草原打下了鲜明的底色。同时中原王朝与匈奴为了争夺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而发动接连不断的战争,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战胜匈奴夺取“河南地”后,实行“移民实边”,将内地汉人大量迁入,从此有了“河套地区有天下人”的说法,从此这里成了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互相交错的聚集融合区。
草原文化的底色,黄河文化的经络,红色文化的血脉,农耕文化的图景,移民文化的印迹,加上边塞文化的装点,诗酒文化的醇香,饮食文化的味道,冰雪文化的圣洁,阴山文化的沧桑,构成了河套文化博大深厚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河套文化作为中国北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丰富的内涵、悠久的历史、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北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深入探究河套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为北疆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河套文化奠定北疆文化之基。
河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技艺,如古老的民间艺术、手工艺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北疆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秦朝时期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等事迹,这反映了河套地区在古代的重要战略地位,而这些历史遗迹和故事也成为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一部分。又像乌拉特前旗的秦长城和赵长城遗址,乌拉特中旗同和太秦长城遗址,磴口县的汉代鸡鹿塞,这些古长城遗址,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是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传承的有力实证。
又如在一些古代诗词中也能寻觅到河套文化的影子。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阴山正是河套文化的重要地标,诗词的流传让人们对阴山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和记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再如河套地区流传王昭君出塞的传说等,通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将历史与文化融合,这些故事既是文化传承的鲜活体现,也为北疆文化、河套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丰富素材。
我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总数达528处,主要包括岩画、长城、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近现代代表性纪念建筑等类别。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66处,市级保护单位55处,旗县级保护单位101处,未定级212处。500多处文物古迹就是我市最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让这些文物活起来,让耕织于河套大地的优秀北疆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为推动巴彦淖尔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河套文化丰富北疆文化内涵之钥。
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的重要元素,被称为“无言的史书”。这些岩画记录了古代河套地区人们的生活、信仰和文化,为研究中国北方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例如,在阴山岩画中可以看到狩猎、游牧、祭祀、征战等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
河套灌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河套文化的重要象征。河套灌区的建设始于秦汉时期,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这套灌溉系统不仅为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河套地区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如二人台。二人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它融合了河套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和说唱艺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阴山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水利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河套文化的精髓,极大地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它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汇聚在一起,为北疆文化增添了多样的色彩和韵味,共同构成了北疆文化的丰富画卷,为北疆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三、河套文化促进北疆文化交流与融合之桥。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河套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在内蒙古北疆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使北疆文化更具活力和创新性。
比如,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团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在贸易往来中,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物品莫不具备。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中原内地与北部边疆地区的民间交往,推动了河套文化、北疆文化的发展。
四、河套文化增强北疆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之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灵魂,它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河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多个民族和文化的元素,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体现了其包容性和开放性。
河套文化阴山、黄河、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紧密相连,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孕育出了河套人民坚韧、勤劳等人文精神。民间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及独特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展现了河套地区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地域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明确自己属于这一独特文化群体。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传承,让人们铭记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增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
传统节日与庆典强化对文化的认同和群体的凝聚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承载着河套人民集体记忆,增强了各民族之间认同感和凝聚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认同的象征。
河套文化作为北疆地区广泛认同的文化符号,增强了人们对北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将内蒙古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撑和情感支持。
五、河套文化为北疆文化创新灵感之源。
河套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和独特创意为北疆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现代的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理论研究等常常从河套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具有北疆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化成果。河套文化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硕果累累。
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39集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该剧以河套平原水利与农耕文明史为题材,讲述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兼水利专家王土地的传奇人生,生动刻画了河套人民拓荒垦殖、兴修水利的历史,展现了河套人民自强不息、尊重历史、务实创新、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
联合中央电视台历经4年之久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历史考古纪录片《河套长烟》,讲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以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与考古故事,为北疆文化创新灵感之源。
《河套文化》刊物,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河套文化的时代内涵。该刊物至今已发行 41 期,收录和发表学术论文 700 余篇,发行 9 万余册,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河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河套文化的浓厚兴趣。
连续举办的七届全市河套文化研究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累计征集到论文 900 篇,评选出优秀获奖论文近 600 篇。评选活动为《河套文化》刊物遴选了优质文稿,还促进了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河套文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自 2005 年起,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 10 届,而且年年主题不同。
编辑出版了《河套文化论文集》5 卷,编撰了 12 卷本《河套文化丛书》以及河套文化读本等。这些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专题展示了河套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河套文化的成果转化和影响辐射。编撰出版的《巴彦淖尔人文历史读本》,收集整理了巴彦淖尔地区的文化、文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资料,促进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河套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疆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北疆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基础,更加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促进河套文化、北疆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了人们对北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北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灵感源泉,还推动了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更加重视河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其在北疆文化发展中继续绽放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探索创新,将河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成果,使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坚定文化自信,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河套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让河套文化这颗北疆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简介:高银,艺术身份: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纯贵坊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