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诗论精选》出版

二十年,一套书。中国作协倾力打造,当代华语文学年度盛宴。据悉,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编选的,《2014年中国诗论精选》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首次编选诗歌评论和理论研究的年度选本。
收入到年选中的文本,既有一般意义上的“论文”,又有对话、随笔、访谈以及“现代诗话”。涉及到新诗、外国诗、格律诗、散文诗以及歌曲等诸多文体层面。这些文本呈现出的对话性正是评论自身的多层面的呈现。
该书由诗歌批评家霍俊明任执行主编,本书特约编校《延河》杂志社。
目 录
诗评家对谁说话(编选前言) ……………霍俊明
诗艺清话………………………………………陈 超
从“游荡”到“游牧”——陈超的“现代诗话”…霍俊明
青春如此美好………………………………………谢 冕
于虚无中对抗,在沉默中燃烧………………………商 震
踮起脚尖,现实就能够得着传统?…………………颜炼军
乡关何处………………………………………………杨 炼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沈浩波
从盆地、茶馆、火锅和苍蝇馆开始…………………霍俊明
碎语、奇迹市场,或希望……………………………胡 桑
青海、昌耀、公共话语和个人写作……李少君、潘洗尘、潘维、沉河等
银杏种植………………………………………………周公度
蜀中过年十绝句并记………………………………江弱水
诗,本质于未来……………………………………西 渡
莎朗·奥兹的诗:握在手中的纯粹的火…………远 洋
诗歌应该对时代做出更复杂的观照………………欧阳江河、黄尚恩
“且去填词”:读《纪弦回忆录》…………………胡 亮
模糊的未来…………………………………………李 菊
格律诗是圣者心灵的放飞…………………………李文朝
自然对于当代诗歌的意义…………………………李少君
大地有多广阔,诗的天地就有多广阔……………邵燕祥、唐晓渡
诗心、诗体与汉语诗性……………………………沈 奇
诗歌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在的价值…………………洛夫、马铃薯兄弟
新世纪诗歌的精神担当与诗艺建构………………罗振亚
回到《关东文学》…………………………………宗仁发
百年汉诗本土性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赵思运
不可能的《野草》…………………………………张光昕
在场:无法靠岸的写作……………………………方 婷
当诗歌面对“无边的现实主义”…………………沈 苇
我不相信,是我一生的原则………………………北 岛
本土性·身体性·公共性…………………………王士强
蒙古族当代诗歌概述…………………………………海日寒
论叶延滨诗歌的四种品格……………………………姜宇清
一个诗人的内战“时感”…………………………姜 涛
新诗如何继续成长…………………………………殷 实
映照汉语诗歌的近景与远景………………………张桃洲
直面现实、历史与传统的新格局…………………刘 波
论林庚的自然诗理想………………………………罗小凤
“从这里,到这里”………………………………王家新
海子诗歌中的幸福主题……………………………臧 棣
彭燕郊谈艾青与胡风………………………………彭燕郊、易彬
诗评家对谁说话(编选前言)
霍俊明/文
这是国内首次编选诗歌评论和理论研究的年度选本。
这不仅意味着对年度甚至当下诗歌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呈现,而且对于我本人来说甚至是百感交集。2014年10月30,这一天的黄昏我终于编选完了这本书稿。在将年选目录抄写下来的时候,我实在没有精力将它们输入电脑。就是在这个晚上,在北三环附近的一个酒馆我和友人吃饭。他们到的很迟。甫一进来,刚刚倒得满满一大玻璃杯子的白酒摔落地上。实际上,我们都觉得这也不奇怪,但是满地的酒味让我们多少有些不安。夜深了,大家散去。我却不知何故久久徘徊在北京的大街上。一到秋天,我都会显得安静而落寞。秋风吹来,我走累了,坐在马路边上。头有些晕疼,我靠在青年沟路道旁的一棵银杏树下,耳边偶尔掠过车声。我该回去了,掏出手机,此时已经是2014年10月31日了。凌晨两点十六分。躺在床上仍然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早上六点多钟有李建周的电话,我太累了没有接到。当时一闪而过的念头是多年来李建周从来不会在这个时间给我电话。早上起来上班,公交车迟迟不来,我背着包步行去单位。快到单位门口的时候又一个电话过来。没说话前我已经知道这个电话意味着什么了。那一刻开始只有眼泪、寒冷和痛彻。我想起陈超先生的诗句:“谁疼痛地把你仰望,谁的泪水 / 像云阵中依稀的星光?”办公室坐下来,我发了一个微信,又很快删掉。内容是:一生的眼泪都要在今天完成吗?在石家庄我与恩师陈超先生见了最后一面。尘世再无先生。可是,他的诗歌和评论必将留下来。
面对着当下众多媒体空间各色人等都能够拿新诗开涮,都在就新诗借题发挥,都能痛快淋漓甚至肆意胡为地对新诗骂上几句,且理由极多,托词极多,看起来都是在表达真理和正义。那么,新诗到底怎么了?诗人对谁说话?诗评家对谁说话?新诗至今一百多年了,为什么仍然会时时引起“公众”的不解、不满甚至指责?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诗人和评论家更多都是在“自说自话”。在诗坛这个圈子里大家互相评说甚至自我加冕,弄得动静很大,甚至还要以国际诗人的身份四处游荡。事实却是:新诗并没有取得任何共识。离开这个范围,圈外的人对诗歌就是一头雾水。他们的疑问往往是:这些年有好诗吗?为什么诗人都是神经病?新诗能和旧诗比吗?新诗为什么不能反映现实?新诗为什么远离了大众和读者?
这些疑问,必须由诗人和评论家来解决。是的,诗评家你该对谁说话?
我希望读者、诗人以及诗评家能够在这次的年度评论选中找到一些答案。收入到年选中的文本,既有一般意义上的“论文”,又有对话、随笔、访谈以及“现代诗话”。涉及到新诗、外国诗、格律诗、散文诗以及歌曲等诸多文体层面。这些文本呈现出的对话性正是评论自身的多层面的呈现。这个选本,也期待着大家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感谢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感谢《延河》杂志和各位诗界同仁的支持!
来源:霍俊明新浪博客
作者:霍俊明
作家网刘不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