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记童庆炳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学科领军人物 童庆炳先生
小记童庆炳老师
文/余华
记得毕业后有一次去看望童庆炳老师,坐在北师大他的家里,当时师母健在,高高兴兴地沏茶端水果,师母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童老师总是微笑的样子,师母说话声音高低起伏,童老师说话声音从来是平静的。那一次童老师讲起环境对人的影响。童老师说他上大学时是一个严谨的学生,他的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些自由散漫,童老师看不惯,经常批评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后,童老师留校任教,这个同学参军。很多年以后,童老师成为名教授,这个同学当上了军长,两人再聚时,这个同学变得很严谨,他看不惯童老师了,批评童老师自由散漫。童老师微笑着说了这个故事,不加任何评语。这就是童老师的风格,教书做学问时童老师字斟句酌,逻辑严密,观点清晰;生活中的童老师从不指指点点,只是平静地说出一件一件事情。
童老师治学五十五年,他的想法和观点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宽容和尊重不同的意见。1990年的时候,童老师读到我的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虚伪的作品》,他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赞扬了这篇文章,虽然他并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话,但是不妨碍他对这篇文章的喜爱。童老师对待学生像父亲一样,前年我去看望他时,他提到一个还在监狱里的学生,他说起曾经对这个学生说,你没有工作,我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养活你没有问题。结果这个学生非常生气地说,童老师你是在侮辱我,我写文章在香港、台湾发表挣来的钱比你多。我在1993年辞去浙江的工作定居北京以后,童老师为我操心,当时程正民老师是北师大中文系主任,童老师和程老师做了学校方面的工作,想把我调入北师大中文系教书,后来是我自知教书不行,主动知难而退,辜负了童老师和程老师的美意。
作为童老师的学生,我深受其益,要说的话太多,两段小记在此表达我对童老师的感激之情。
2013年9月25日
(余华,当代著名作家)
北师大文学院童庆炳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5年6月14日晚去世,终年79岁。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曾获北京十佳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莫言、严歌苓、余华、刘震云、于丹等国内知名作家,均为其学生。昨晚于丹在其微博上发布先生去世消息:“刚确认,北师大文艺理论学科领军人物童庆炳先生辞世。我们读书时,老师上的课历历在目,对于真善美,老师有信仰,愿意用生命去捍卫。他的声音清晰而沉静,一个有信念的人才会这样毫不含糊地说出真话。童老师不畏上不攀附,一介书生,铮铮铁骨,受过老师恩泽的弟子们,当不负先生,传承良知,童老师千古。”
来源:严彬微信
作者: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