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学术论著及年谱简编

独著(以出版先后为序,下同):
童庆炳著《文学概论》(上、下),红旗出版社,1984年。
童庆炳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童庆炳著《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
童庆炳著《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
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童庆炳著《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文学五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著《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著《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著《现代诗学问题十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童庆炳著《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童庆炳著《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谈文学观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谈文体创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谈审美心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谈古典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著《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童庆炳著《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童庆炳著《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文心雕龙〉三十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审美及其生成机制新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童庆炳著《童庆炳文集》(10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合著:
童庆炳等著《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透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童庆炳等著《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童庆炳等著《马克思与当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
童庆炳等著《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编著: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修订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1—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童庆炳编《〈红楼梦〉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童庆炳主编《新编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童庆炳主编《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童庆炳主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生活之帆》(与曾恬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长篇小说《淡紫色的霞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散文集《苦日子 甜日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作品集《代价》,群众出版社,2005年。
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散文随笔《旧梦与远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散文随笔《又见远山 又见远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论文(略)
童庆炳年谱简编
1936年 12月27日,生于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
1943年—1949年 莒溪小学学习。
1951年—1952年 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初中学习。
1952年—1955年 福建省龙岩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保送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同年7月5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1958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63年 发表《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
1963年—1965年 被派往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1967年—1970年 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任专家。
1978年—1979年 任北师大中文系副主任;发表《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再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1979年 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0年 发表《曹雪芹的艺术观》。
1981年 发表《评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席勒化”倾向》、《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出版与曾恬合著的长篇小说《生活之帆》。
1982年 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3年 发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康庄大道》,受教育部委托合作编写《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概论教学大纲》;出版编著《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1984年 开始招收文艺学博士生,童庆炳被指定为副导师,以协助黄药眠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参与中央组织部组织的自学高考工作,编写出版了《文学概论》;同年,在北京电视台主讲《文学概论》,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任北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1985年 出版与钟子翱等合编的《文学概论》,该书被指定为北京市自学考试用书。
1986年 被北京师范大学评定为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75重点项目“文艺心理美学研究(文艺心理学)”。
1987年 发表《把审美作为文学理论的家园》、《论文学的结构原理及其审美心理学的根据》、《文学的“向内转”与艺术创作规律》、《心理距离与艺术欣赏》、《虚静说与距离说》、《论艺术想象的意向性和认识性》等文艺心理学的系列论文;同年,黄药眠教授去世,开始全面负责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
1988年 发表《论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文学研究的主视角》、《从古典的“移情”说到现代的“异质同构”说》、《论审美知觉的形成过程》等。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淡紫色的霞光》。
1989年 开始为《文史知识》杂志撰写专栏文章,1992年由中华书局结集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出版专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1990年 主编全国自学考试教材《文学概论》;发表论文《美在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提出“形式征服内容”的论说。
1991年 出版专著《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主编论文集《艺术与人类心理》,两部书是对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发表论文《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与黄药眠先生共同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出版。被国家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2年 出版高校教材《文学理论教程》。
1993年 出版编著《现代心理美学》、合著《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透视》。
1994年 出版《文体与文体的创造》,发表《隐忧与人文关怀》,最早提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问题。
1995年 出版编著《文学理论要略》、《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
1996年 赴韩国汉城高丽大学任客员教授,发表《文学史的建构的主体性问题》、《李贽的“童心”说与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等。
1997年 出版合著《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
1998年 发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对话与整合》、《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再评价》(与陶东风合作)。
1999年 发表一系列“龙学”论文,提出“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想。
2000年 出版《文学审美特征论》、散文随笔集《苦日子 甜日子》,发表《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等;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成立,任中心主任。随后,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出任基地主任;同年7月至2001年7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
2001年 出版专著《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童庆炳文学五说》;出版教材《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文艺心理学教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想趋于成熟。
2002年 出版《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发表《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等;以童庆炳为学科带头人的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3年 发表《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文艺学创新:以20世纪中国现代传统为起点》、《毛泽东美学思想三题》等。
2004年 被选为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一负责人),主持《文学理论》编写,此项目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发表《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发起并参与“文艺学边界问题”的讨论;获教育部招标重大课题“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同年秋,随中国文科高级代表团访问俄国、印度和朝鲜。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再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2005年 出版《现代诗学十讲》、《童庆炳文集》(四卷本,韩国新星出版社出版)。
2006年 赴台湾参加国学问题研讨会;秋,再次随中国文科资深代表团赴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和法国访问。发表《〈左传〉叙事艺术论略》、《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等。
2007年 出版《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
2008年 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终身教授);出版《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谈文心雕龙》、《童庆炳谈文学观念》、《童庆炳谈文体创造》、《童庆炳谈审美心理》、《童庆炳谈古典诗学》。
2009年 发表论文《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问题》、《再谈历史文学中封建帝王的评价问题》、《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等;《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列入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文大系”丛书再版,主持编纂的中央工程《文学理论》正式出版。
2010年 出版《文学理论新编》(第三版),《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文艺报》 2010年10月15日)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的“理论批评奖”。
2011年 出版《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编著《新编文学理论》和《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
2012年 出版编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2013年 出版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
2014年 出版《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自选集》、编著《历史题材文学前沿理论问题》。
2015年 出版《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6月14日18:18分,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0岁;即将出版《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复旦大学出版社)、《〈文心雕 龙〉三十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审美及其生成机制新探》(福建人民出版社)、《童庆炳文集》(10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子林 编辑整理)
来源:吴子林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