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郭万新《耕读世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长篇纪实文学《耕读世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绵长乡愁
 
文 / 如黛


左起:徐则臣、白烨、邱华栋、郭万新


现场

12月26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在京主办了长篇纪实文学《耕读世家》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主持,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著名作家徐则臣、《耕读世家》作者郭万新等在发布会上与读者一起就书中讲述的典型中国故事及其传递出的绵长乡愁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耕读世家》全书近三十万字,以山西朔州市小堡村清代翰林张炜家族的兴衰离合为素材,讲述了六百余年来、二十代人耕读传家的命运传奇,见证了从明初移民到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全书始终贯穿了“以儒起家、守道存诚”的传统文化内涵,情节真实生动,资料详尽珍贵,“既是一部恢弘厚重的北方乡村史,又是一卷浩瀚繁复的民俗风情画”。
在新书发布会上,白烨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耕读世家》的文学性及史学价值,他评论说:“近两年我一直关注郭万新的创作,他的非虚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对自己家乡的挚爱,每个人都有一种家国情怀,这是我感受很深的。郭万新怀着对乡村文脉日渐消失的忧患,紧紧抓住了张家张炜的后人怎样常态地保持耕读文化的延续历程,记录了他们家族多少年来的变化。所以《耕读世家》凝缩了朔州张家及其小堡村带有村舍文化的乡村历史,其实也即农耕文明数百年来的变化,万新为乡村文明、村舍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着农耕文明的难以延续,耕读的传承确实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提倡,也确实需要去接续一些东西,恢复一些东西,保留一些东西。而万新恰恰是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了即将消失的农耕文明的耕读文化,等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建立了一个文字的纪念馆,将对今后对乡村文明的延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是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所在。”

作家徐则臣则对照自己的人生和创作经历,表达了他对乡土文学和耕读文化的难舍情结:“看完这本书我首先学会了钻研家谱。这本书中保存了小堡村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的生活习迹。现在很多的农村都成了空的,其实中国乡村需要这样的记录。《耕读世家》不仅使得乡村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细节,而且还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他引用恩格斯对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因为我们能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巴黎,那个时候的法国。这些细节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巴尔扎克没有记录下来,那么这些就永远都消失了。因此徐则臣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族和祖先都不知道,那么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根基;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耕读世家》作者对民族对农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其作品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布会上作者郭万新现场讲述了他走上纪实文学道路的初衷。乡音颇浓的他给人以满满的真切和朴实之感,更把山西人所特有的性格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纪实文学这条路并不好走,除了要具备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把真相还原给大众。郭万新分享了他在采访时的趣事、艰难等,在场读者都为他的执着与坚守动容。正因他的这份情怀与坚守,才有了《耕读世家》这本有厚度、有温度的作品,才得以让广大读者亲近张氏家族数百年来的风雨传奇,让内心得到久违的缅怀与感动的温暖。

曾经倾情为《耕读世家》作序的著名作家邱华栋总结说:“有多么厚重的土地,就有多么厚重的人。郭万新以一种‘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中国情感的中国叙事,中国乡土的中国时间’, 对六百多年乡村历史进行了个性化的触摸。《耕读世家》作为一部呈现历史内涵和时间魅力的纪实文学作品,将一个极具人类学、中国文化符号的典型意义的山西小村落的乡风、乡情,逐渐积淀成难舍难割、挥之不去的绵长的北中国的乡愁,这是郭万新超越了他自己,也超越了别人的地方。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中华文化底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非虚构文学力作,是一部无法忽视的作品。”同时,邱华栋也对当代中国文学中非虚构、纪实文学寄予了希冀:“期盼当代文学中的非虚构、纪实文学厚积薄发,走出来更多像郭万新这样优秀的作家。”

山西作家郭万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纪实文学《吉庄纪事》《吉庄的三户人家》《草根吉庄》等十余部作品。其中《吉庄纪事》获山西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吉庄的三户人家》获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草根吉庄》入选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近年来郭万新走出书斋,立足质朴的农村,不断书写他脚下那片北方厚土和土地上的芸芸人物,接连创作了几部纪实文学佳作,受到文学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