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30年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30年
 
    1986年6月18日,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诗人节的节日氛围中诞生。它是新文学史上第一家独立建制的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确定新诗所为系级单位。三十年里,中国新诗研究所阅尽诗坛风景,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诗学重镇。
 
 
一 历史沿革
 
(一) 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建立
    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党委任命吕进为所长,新诗研究所聘请臧克家、卞之琳任顾问教授。
 
(二) 中国新诗研究所“三大导师”
    所谓“三大导师”,指新诗所成立之初的三位硕士生指导教师方敬、邹绛和吕进。方敬长于诗歌创作,邹绛长于诗歌翻译,吕进长于诗歌理论,开始几届学生没有分导师,由三人共同指导,所以惯称“三大导师”。但三人在为人、为师和为学上都以一丝不苟著称,因此“三大导师”成为新诗所名副其实的教师典范,成为新诗所的精神积淀。
 
(三) 历史轨迹
    中国新诗研究所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新诗所人的艰辛付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每到新诗所所庆,新诗所就会收到国内外发来的大量电文或信件,为新诗所祝福。同时,收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四) 新诗所的日常管理
    中国新诗研究所建所至今,依靠所务委员会和所学术委员会民主管理。由于工作的变更和新诗所发展的需要,先后有三位教授出任所长。他们延续了之前新诗所的管理模式,坚守着新诗所的学术发展思路和主流诗学思想。
 
(五) 历任所长寄语
 
    国内或国外的诗歌圈子里的人,往往是因为知道中国新诗研究所才知道西南师范大学或西南大学的。看来,新诗所这三十年走得辛苦,但是兴许也走得有成效。现在的外在环境和三十年前建所的时候已经有霄壤之别。面对人文关怀已经严重缺失的社会,面对敬畏学术、敬畏学者已成淡远记忆的高校,祝福后继者们守住梦想,承接传统,再创辉煌。
——第一任所长吕进建所三十年寄语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我从学生到老师,从青丝到白发,好像只在转瞬之间。幸好我始终和诗在一起,她消除了许多的人生烦恼,带给我一片梦想的蓝天;幸好我始终和新诗研究所在一起,许多快乐与烦忧因她而起,许多笑声与沉思因她而起,许多收获与放弃因她而起,许多幸运与无奈因她而起……新诗所教会我摈弃浮躁,踏实为人,安静做事,执着为诗。我体会了前辈的坚持与奉献,感受了晚辈的敏锐与机智,看到了阳光照亮的心怀与梦想。裁掉新诗所这段岁月,我过往的人生将是一张开始泛黄的白纸。期待和祝福未来的三十年,新诗所的名字依然回响在历史与现实的星空。
——第二任所长蒋登科建所三十年寄语
 
    我们需工于器物,也需诗意栖居;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中国社会更需灌注人文精神;扶持和建立研究所业已成为发展学科的国际趋势。在激情燃烧和思想迸溅的时代,中国新诗研究所在祝福与期待中诞生。三十年来,在文化转型的周折中,在新诗所学人的耕耘和守望中,她始终在诗歌的园地里生如夏花。未来岁月,惟愿我们的研究所花期无限,惟愿我们的生活丰盈充实。
——第三任所长熊辉建所三十年寄语
 
 
二 学科建设
 
    中国新诗研究所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不仅带头成功申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而且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被定为“A级”硕士点,为后来西南大学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了基础。
 
(一)学位点申报
    2011年,在新诗所、文献所和文学院的共同努力下,西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成功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
    新诗研究所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学科教育。同时,还拥有一个学科发展平台:重庆市首批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二)中国新诗的“上园”道路
    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核心学术思想是中国新诗的“上园派”道路。
    上园派的名称来源于北京上园饭店,1984年和1985年一批知名的中年诗评家在上园饭店两次聚会,并于1987年出版了《上园谈诗》一书来宣传他们的诗学主张。1986年在广州《华夏诗报》的一次笔谈中,诗报编者在为笔谈所写的《编者按》中第一次用了“上园派”的名称。
    在阐述上园派的理论核心和诗学精神时,吕进认为上园派“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上园派的理论主张具有开阔而厚实的诗学基础,也使其诗学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21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探索的道路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三)学术成就
    三十年来,新诗所教师共计出版学术专著91部,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主持纵向项目89项,获得政府学术奖励42种,人均科研量一直居于学校文科单位前列。
 
 
三 学术期刊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创办了三种学术刊物: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诗歌年鉴《中国诗歌年鉴》和诗学辑刊《诗学》。
这三个学术刊物彰显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诗学主张。
 
(一)《中外诗歌研究》
    创刊于1986年的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见证了中外诗歌尤其是中国当代新诗的历史。该刊坚持“加强中外诗歌研究,推动新诗走向世界”的学术宗旨,守望着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
    《中外诗歌研究》创办至今,已出刊104期,是迄今为止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诗学理论刊物。
 
(二)《中国诗歌年鉴》
    《中国诗歌年鉴》是中国新诗研究所出版的集诗歌作品与理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诗歌年鉴,创办于1993年,由吕进、毛翰主编,一共出版了5卷。
 
(三)《诗学》辑刊
    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和学术刊物发展态势,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办了一份公开的学术刊物《诗学》。该刊2009年创刊,属于以书代刊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一辑,至今已出版7辑。
 
 
四 人才培养
 
    中国新诗研究所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年开始招收访问学者,199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三十年来共计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80人,毕业生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国内众多一流大学、主流媒体、党政机关或重点中小学。
此外,研究所还在河南平顶山、海南五指山、广西灵山以及校本部等地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四川内江、甘肃兰州、重庆万州等地开设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班,其中也涌现出很多优秀学员。
 
(一)硕士生培养
    中国新诗研究所注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的对外学术交流。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有5名校友在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地获得博士学位;有50多名校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有13人在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在读期间,有13人次到国外或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或作为交换生在境外学习。
中国新诗研究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诗学学者,被誉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黄埔军校”。
吕进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硕士生学位课程的教学改革”获国家级优教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教成果一等奖。
 
(二)博士生培养
    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至2016年,共计招收博士生22名。
 
(三)校友聚会
    中国新诗研究所校友在所庆或在外参加诗歌学术会议时,常常会举行简单而亲密的聚会。每次聚会都离不开谈论新诗所的历史和未来,表达了校友对研究所的关心和热爱,凝聚了新诗所人团结治学的心愿。
 
 
五 学术交流
 
    中国新诗研究所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吕进先生提倡“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其中,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华文诗学名家来所进行学术研讨、举办学术讲座,或者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以及派遣本所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等,由此加强了学术宣传和学术交流。
 
(一)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新诗研究所1986年建所以来,先后举办了6次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的举办,不仅为诗学名家和诗人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传播了新鲜的诗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而且有助于让海内外学者和诗人深入了解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现状和研究路向。
 
(二)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在办好国际学术会议的同时,中国新诗研究所还举办了数十次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会议,注重加强和大陆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联系,同时兼顾和重庆诗坛的交流与互动。
 
(三)海外来访
    建所至今,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10余个国家的著名诗人和学者来所讲学21人次,港澳台诗人学者来访讲学也超过20人次。
 
(四)大陆学人来访
    中国新诗研究所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学术发展思路,热情欢迎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诗人来所访问讲学。自建所以来,国内专门来访人数超过了100人,很多专家还多次来访。
 
(五)教师外出交流
    建所伊始,吕进先生就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思路。新诗所至今有6位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作访问学者,1位教师到台湾访问,其中高级访问学者1名,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名。到海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多达32人次。
 
 
六 诗歌活动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从事严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诗歌活动。其中与诗歌研究相关的臧克家奖学金和与诗歌创作有关的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是新诗研究所主要的活动;而主要由年轻学子构成的五月诗社,则主要举办了原创诗歌朗诵大赛;此外,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还举办了自己的学术沙龙“清谈”。这些活动进一步烘托出研究所浓厚的诗歌氛围。
 
(一)臧克家奖学金
    臧克家先生是新诗研究所的顾问教授,为鼓励青年学者的成长,1988年,他出资在新诗所设立“臧克家奖学金”。该奖主要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已颁发九届。获奖者多数已获得博士学位,并评聘为教授。先后获得此奖的有:胡兴、傅宗洪、向天渊、段从学、杨四平、李志元、黄曙光、蒋登科、颜同林、郭芙秀、闫玉、常晶、王强、朱佳宁。
 
(二)薛林怀乡青年诗奖
    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是为重庆青年诗人设立的奖项。薛林先生是台湾的资深诗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老朋友,本名龚建军,重庆市万州人。1995年他将自己的三千美元退休金交给中国新诗研究所,为家乡的青年诗人设立了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先后获得此奖的有:邵薇、冉冉、雨馨、李元胜、钟代华、唐诗、谭朝春、杨矿、冉仲景、蔡书清、冬婴、金铃子、白月、何真宗。
 
(三)社团活动
    “五月诗社”成立于1983年6月13日,是西南师范大学当时最大的学生社团。诗社成立时的指导教师有方敬、吕进和周安平。诗社以《五月》诗刊为主要活动阵地,在国内大学的校园文学中产生了一定影响。2004年10月,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在研究所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恢复“五月诗社”的活动。每年例行出版《五月》诗刊、举办“原创诗歌朗诵大赛”、“原创诗歌创作大赛”、聘请著名诗人和学者举办讲座等丰富的诗歌活动。
 
 
 
吕进所长与顾问臧克家教授。


顾问卞之琳教授。


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之初,在今天的青教楼处只有一间房子。图为吕进教授(右)和邹绛研究员(左)在新诗所门前与到访的美国诗人秦松(中)合影。


1996年10月,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建所十周年庆典,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长楷、校长邱玉辉及诗歌界友人出席。


2006年6月,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建所二十周年庆典。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校长王小佳、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副校长李明、陈时见以及诗人傅天琳等到会祝贺。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在庆典上致辞。


2013年,中国新诗研究所全体在职教师合影。


现任所务委员及学术委员左起:向天渊、熊辉、左凤丽、梁笑梅、童龙超。


第一任所长(任期1986-2002)吕进教授在韩国延世大学。


第二任所长蒋登科教授(任期2002-2009)。

第三任所长(任期2009-至今)熊辉在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