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年和月的暖
——周庆荣《有温度的人》读书分享会在沪举行

分享会现场

会场一角

诗人周庆荣分享创作感受

四川文艺出版社分享编辑出版感受

杨剑龙教授发言

本次分享会发起人薛成标夫妇与周庆荣(中)

诗人梦之丹朗诵《有温度的人》

杨剑龙教授朗诵即兴创作的赠诗

诗人周庆荣为读者签名

《有温度的人》最美书模

全体合影
“如果生活中存在分与秒的冷,就去相信年和月的暖,只有我们都相信了,这个世界才能有温度。”5月29日下午,著名诗人周庆荣《有温度的人》读书分享会在沪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钜成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文艺出版社筹划主办,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四川文艺出版社第一编室主任、高级编辑朱兰、上海钜成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成标、上海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陆孝峰教授、《上海诗人》副主编孙思以及在沪诗人、上海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分享会由东方财经频道的节目主持人蔡菁菁主持,大家围绕诗歌、温度、散文诗的拓展写作、跨文体写作等内容,以朗诵、赏析、对话、提问等方式,一起度过了两个小时的美好时光。
周庆荣是当代散文诗的标志人物(龚学敏语),其散文诗深沉、含蓄、内敛,朴素的表达中暗含对平庸、暗灰、柔弱等流行诗歌书写的有力一击,他四两拨千斤的美学策略和诗性智慧为焦灼无依的现代人反思生命和生存的意义凿出了一个向光的出口。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在发言中说:“当我读完这本散文诗集,我觉得周庆荣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独立尊严的人、一个有世界品味的人。”接着杨教授就他来参会途中亲历地铁乘客随意扔纸团的故事,阐明了在现实物欲化、商品化的今天,人心需要每一个人去鼓励、去督促,我们要有人格、有温度、有尊严。最后他说,诗人更要有责任感,如果世界缺少诗歌,就缺少辉煌、缺少光辉,我们都要做有温度的人。分享会结束前,杨剑龙教授朗诵了他即兴创作的诗歌《在有温度的躯体下——致周庆荣》,感动全场。
《有温度的人》分享会的举办恰逢端午节,“我的路漫漫无终,清醒的人,你们愿意与我一起求索?求人间正道披着人心的光芒,求黑云压城时吹来一阵有力量的风。是的,我要永远求索。”《诗魂——大地上空的剧场》的第二幕中,与屈原相关的诗句引起现场很多读者的共鸣。身处这个有知识、缺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缺知识分子精神的时代,诗人何为?如何理解和回答周庆荣提出的做一个有理想、有远方、有温度的人?
分享会上,周庆荣坦诚自己是一个不需要用诗歌去证明自己存在意义的人,他只想活出真实和真实中的态度。“我多么希望人间从此无痛,尤其是人为的疼痛。但我只能建议:血肉可以本能地冷,如果冬天真的到来,我希望我们的骨头不冷。” 在写下温度的时候,他要求自己记住生活中所有善良的面孔,这些面孔应该都是诗人的面孔,环境再冷,诗歌不冷。他提醒我们一起寻找人间失落的温度,并吁请已经找到它的人,写下有温度的诗。
《有温度的人》的责任编辑、四川文艺出版社第一编室主任朱兰女士,专程从成都赶到分享会现场,代表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在场的读者一起分享了出版社在编辑出版这本书时的一些深刻感受。《有温度的人》一出版即受到众多读者喜爱,5月26日在成都举行的新书首发式引起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新泉等诗歌大家的集体点赞。在回顾和梳理新诗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散文诗也迎来了本该属于它的公正评价和文体地位。(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