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约会作家 | 关仁山×林芳毅


约会作家 | 关仁山×林芳毅:三卷本《雄安雄安》描绘改革画卷与时代精神
 
 
        关仁山×林芳毅:
 
        三卷本《雄安雄安》描绘改革画卷与时代精神

 
 
关仁山寄语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
 
        编者按:
 
        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即将于10月8日在十月文学院盛大开幕,去年文学月期间开启的"十月签约作家"计划已推行一年。阿来、刘庆邦、叶广芩、宁肯、关仁山、李洱、邱华栋、徐则臣等九位"十月签约作家",最近一年的创作情况如何?他们对第三届十月文学月又有怎样的期待和祝福?十月文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将在未来的几期"约会作家"栏目中,陆续推出"十月签约作家"的系列专访。
 
        本期推出“十月签约作家”关仁山访谈。

 
        作家简介
 
        关仁山,1963年生,满族,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与何申、谈歌一道,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福镇》《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天高地厚》《风暴潮》《权力交锋》《麦河》等,中短篇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8部书(集)。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蓝脉》《红旱船》《破产》《九月还乡》《太极地》《落魂天》《天壤》《平原上的舞蹈》《红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长篇纪实文学《小镇太阳神》等30余篇,至今创作已达六百余万字。长篇小说《麦河》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林芳毅:十月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机制”,是对作家作品生成机制的一次创新,成为签约作家的一年来,您的创作情况如何?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关仁山:对我来说这给我带来一种归属感。我的创作,最好的作品要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起码有这个意识。我是北京十月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这样的体制既是一种约束,签了合同书,另外也有一种情感归属在里边。在十月文学院参加了上次活动之后,我签约了一部长篇《雄安雄安》。这是我用力写的下一部长篇,是三卷本。经过一年的深入生活和阅读,我确实感觉到当时选择这部作品给出版社,是正确的决定。它是反映大时代、新时代的一部史诗性架构的作品。
 
        林芳毅:在您的十卷本系列文集中塑造了一批“新农民”形象,他们鲜活生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精神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历史时期,您是如何把握“新农民”形象的?
 
        关仁山:我以前的长篇《天高地厚》,包括我去年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写农民生活的,关怀的是中国农村的变化。而今天采访的日子也很独特,是我们国家定的首个农民丰收节。我受《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影响,特别想写出时代新人形象、新农民形象。例如《麦河》里的曹双阳,《日头》里的金沐灶,特别是《金谷银山》里的范少山,这样一个轨迹看下来,新农民的特质逐渐成熟了。在《雄安雄安》这本书里也有一个农民形象,是老二的形象,也是农民——他发展特色旅游小镇,完成一个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我感觉中国大地上必须树立起农民形象来,中国的企业也如此,要塑造今天的新时代新人形象。这对作家提出了要求。
 
 
关仁山在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高地厚》
 
        林芳毅:从《天高地厚》到《日头》,在您的农民三部曲中,您的小说关注的始终是人与时代、人与生命的关系,并且通过魔幻的形式让故事神秘。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也坚持着自身的审美旨趣。那么您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寄予怎样的期待?
 
        关仁山:要“时刻关注人民”。文艺作品要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来做一些记录。但记录不是粉饰生活,要直面生活中的矛盾。作家要能概括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个转型时代。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家国情怀与鼓舞人心的力量要坚持。要用客观的眼光来概括今天。要把政治话题、生活中的话题,转化成艺术话题,转化成文学的解读。不能完全照搬生活或者拼贴生活,我会赋予它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林芳毅:您曾经说过:“生活在延续,生命像河流一样奔入大海,但人物会以不同的面目往前走,我想我的好作品永远在下一部。” 您是如何在小说中平衡这种“延续”和“新动力”的?
 
        关仁山:每次创作我都会认为这是最后一部了,就会下力把它写好。但写完之后,就觉得这个作品还是有遗憾的。而且自己的生活不断在积累,需要再充电。充完了电,感觉还很有力量,还有体力、精力和兴趣完成下一部,于是就有了写作的新动力。生活永远在更新,新的生活的撞击,会激发一种激情,让我再接着往前走。就这一部《雄安雄安》来讲,我就把它当成最后一部来写。
 
 
规划建设中的雄安新区
 
        林芳毅:您的三卷本《雄安雄安》预计什么时候能与我们读者见面?方便透露一下它的新突破吗?
 
        关仁山:这个作品明年就可以交稿,交第一卷。准备总共写99万字。一个大长篇。在结构上第一、第二卷是九章,最后一卷是一章,叫九九归一。创作期间,一直在雄安的王家寨体验生活,跟那里的老百姓深入接触。而且还跳出雄安到深圳、浙江等地采过风。对唐山芯片的高科技,还包括中关村的新科技,都有过深入采访了解。与过去的“农民命运三部曲”,写一些农民打鱼、农民种地不同。在这部新作品中,科技创新是一条重要的线。
 
        再想反映时代,你必须得抓住时代的核心内容,我们时代就是科技创新,这是重要一项。起码对雄安是最重要的一项。另外还有我们的时代的深化改革,各个深化改革内容要转化成文学的景象细节,用来反映人的生活、命运、人性。
 
        林芳毅:您与十月文学月或者十月出版社是如何结缘的?有没有什么精彩的小故事跟我们分享?
 
        关仁山:以小说结缘。最早跟《十月》杂志结缘是发表我的《九月还乡》,那是1996年了。后来又继续让我写一部农民的长篇小说,我就完成了《天高地厚》,这是前缘。后来又续前缘——也就是我的三卷本《雄安雄安》,我用力气的作品,要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可能是画了个圆,我的第一部长篇和最后一部长篇都在十月文艺出版社,这是缘分。十月文艺出版社力量很强,而且一直坚守着很高的品质。
 
        林芳毅:您对本届十月文学月有怎样的期待和展望?
 
        关仁山:希望在文学月中探讨一些重要文学问题,比如艺术如何表达我们今天的新生活?如何创新创作方法?要深入到文学的细部和具体文本进行探讨。最后祝愿十月文学月和十月文学院越办越好。农民是十月秋收,我们的文学也会在十月收获。
  
采写:林芳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图文编辑|贾国梁
 
 
十月文学院
 
微信号:shiyuewenxueyuan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公众号主编:王小王
责任编辑:贾国梁

 
来源:十月文学院
作者:林芳毅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TIxNDI4Ng==&mid=2247485157&idx=1&sn=5e8e3284855ec9f429b0151c37fd94cb&chksm=ec564b44db21c2523fd5598a16c016d48bb3c4967e87707d480a407b176e769f7b1c5f1f036f&mpshare=1&scene=1&srcid=09287JHW4dTMLoe5yicZLSdD&pass_ticket=l8P0Q85XOrn1q%2FuISC0WMe5SeQiikEFqzxUyt3VGHKwNd3y5MJSqaoN6NjLrcH32#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