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中外作家交流营的具象之爱——捐赠


8月28日回家的孩子打开了纸箱



 大人和孩子高兴地穿上捐赠的衣服
 

中外作家交流营的具象之爱——捐赠
 
文字是抽象的表达符号,不管作家写什么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描述、描绘,呈现出来的作品,需要读者凭借个人想象最后完成认知——此物非彼物,正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作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爱化抽象为具象?最直接的方面,就越过文字符号,将客观实物寄予爱心——由文字的“虚”回归到物体的“实”。
中外作家交流营正是出于由“虚”到“实”的一种思考,开展了颇具内涵的捐赠活动。
2019年3月,马尔康市作协主席、著名羌族女作家杨素筠参加“中外作家交流营再次走进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采风活动。回到家乡不久,杨素筠在网上发布了家乡阿坝县莫各乡俄修村的两户羌族人家,都是母亲一人独自扶养4个年幼的孩子,生活比较艰难。暑假期间两家年龄稍大的孩子要跟母亲到深山里挖草药,假期结束时才回来,把出售草药所得的钱作为一年的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夏季的大山里阴雨、潮湿,孩子需要买雨具和备上可换穿的衣服。然而这两个家庭生活贫困,买不起雨具更没有多余的换季服装。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外作家交流营先捐出了第一批钱物。不久,在中外作家交流营创始人赵晏彪的带动下,交流营的北京籍作家,纷纷表达要帮助这两个家庭,捐赠少儿读物、文具、书包、玩具和衣服。说干就干,很快大家都行动起来了。
当两家人收到由北京寄来的文具和衣物后,他们一一试穿着,翻看着,幸福的笑浮现在脸上,铭记在心里,这一时刻由照片传达北京,传达到了每一位捐赠者的眼里、心里。
中外作家交流营创立短短两年时间,走进了东莞、长沙、万盛、昌平,不仅为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给予了真诚热烈的书写,还为贫困地区的羌族家庭送去衣物与文具,用慈善之举滋养作家们的心灵。
著名作家、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出版专家聂震宁,中外作家交流营创始人、社会活动家赵晏彪,军旅作家王嘉龙,《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华静,北京昌平区文联副主席韩瑞莲、作家网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安琪,著名出版人、诗人华小克,现代文学馆青年作家赵伯仁,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师张文静、罗雨静、王富丽等纷纷捐衣捐物。
越过文字——精神世界的山谷与丘陵,细心触摸具象温柔的质感,作家于无言中体贴成长的孩子。想象他们在打开书本,用手中的笔描绘未来的时候,天空明丽而充满想象,大地色彩斑斓而风声如琴鸣,成长的道路也一定充满欢声笑语。
愿孩子们向着明天、向着希望快乐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