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西南大学举行

 2014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莎士比亚研究中心、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承办的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与形式”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中山大学区鉷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章燕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北塔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3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109位参会代表围绕“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与形式”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9月26日上午,本届会议开幕式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楼903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我院博士生导师罗益民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崔延强教授和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分别代表学校与学院致欢迎辞。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会长区鉷教授发表讲话,介绍了中国英国诗歌研究会的筹办过程,相关信息与机构组织。 
 本次大会采用大会主题发言与专题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从认知方法论角度对诗歌的形式作出了新的理论构建,认为诗歌存在客观节奏与主观节奏。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回顾、梳理、分析和评论了中国一百年以来的学者们对弥尔顿《失乐园》的研究,并对这项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看法,并透露了国际弥尔顿研讨会将设立中国分会场的好消息。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对美国非裔诗歌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探讨,认为声音始终处于美国非裔诗歌建构的核心地位,非裔民族的声音美学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性。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罗益民教授引入了“形势学”这一新的学术概念,认为诗歌有物理的形式与内隐的灵魂式、逻辑式的形式。他认为诗歌如同所有其它的艺术种类,具有形式即精神的特性。迄今为止,英语诗歌可分为世俗型和实验型的两类,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理想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对英国著名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世界之妻》中的女性声音做了细致分析,诗人颠覆人们对历史、性别和两性关系的成见,从而发出一种后现代的女性主义的声音。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对玄学派与意象派诗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派诗人都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其诗歌创作产生了诸多相似点。北京师范大学章燕教授对布莱克诗画合体艺术中的多元互动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诗画合体艺术打开和激活了阅读期待视野的多种元素。东北师范大学李增教授将《老水手行》置于后殖民语境,认为柯勒律治的老水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西方人”与“东方他者”的杂交身份,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对大英帝国的身份焦虑。 
 9月27日上午,会议进入到小组讨论阶段。在6个小组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想交锋,他们就英语诗歌的诸多形式和丰富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在随后的闭幕式上,各小组研讨会组长向大会作了简短汇报、总结。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对整个大会做了评点,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跃军教授代表下届会议主办单位向大会做了情况介绍,秘书长黎志敏教授宣读了会议纪要。至此,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与形式”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此次学术研讨会中,与会者围绕主题,就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广泛的思想交流。各位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眼光敏锐,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点并为英语诗歌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