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楚中剑水墨画:视觉的宴享,审美的逍遥

楚中剑水墨画:视觉的宴享,审美的逍遥  
 
作者:杨青云  
 
  楚中剑是一位极有才华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书画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著自己的天性本色,让自己的心灵飘移在潇湘秀水桃花江故乡之间,吟咏着内心无尽的乡思和乡情。他谦虚质朴平和风趣,而对自己的作品格调要求极高。因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极深,他的作品多以“远”立意,讲究作品感情的传递,讲究和接触者的心气相通。他一直在开辟自己痴迷的艺术空间。他有很好的基础功底和创作技巧,然而他并不玩弄技巧,就如他的水墨画《兰花》《白玉》以及《新雨》《春潮》等,都使人感到不事雕饰。但是他在块面切割的讲究上却十分注意,每一幅作品都在确立了骨架之后,它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恬淡逍遥的意趣,诗意而潇洒地反映出自然山水、花鸟虫草的风貌。使人享受到构图、色彩、笔触的舒适与愉悦。无论是江南水乡风光或是田园山色,既是写实,又是通过画家头脑整理过的真实。看了这些作品,我领会到“江山如画”的审美宴享和画中飘逸的逍遥情趣,以及由此深深渗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画家重叠透明的水墨效果,传达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层感受和渲染。在这里,绘画与生活的关系,转换为绘画寻求自身纯粹的执着探索。我们在他的云烟缥渺、虚实浓淡的洇洇水墨图景中,看到了一种灵性、一种幽远、一种意蕴和一种沁人肺腑的清新气息。   
 
  齐白石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楚中剑的画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白石老人主张的深刻实践,挥洒自如。   
 
  楚中剑的水墨画是崭新绘画资源整合的奇葩,他带来了一种神秘而写实的山重水复、幻化莫测的水墨境界。他的水墨写意,富于流动感,他的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在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都有体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点数百里,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此之谓不失其本。”楚中剑的水墨画,最基本的精神指向和内在结构,在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挥洒中,水、墨、色、笔的互动,造成了画面的透视,并不受固定透视限制。它是把一个视象引向另一个视象,在同一画面中可以多元或曲向自由排列视觉引入,为画面的视觉冲击带来元气淋漓、氤氲酣畅、波澜突起的节奏变化,而画家率性的意象表现与水墨技法的娴熟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期而至。这一切,显示了画家对水墨艺术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它所带来的直接感悟是缘于画家生活情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向往,它其中的现代性,不拘泥於现代生活抽象化的山水语言。画家是以“写意”精神为根本理念,在实践中,以尽量虚的方式和手法表现烟雨迷离的山水。可以肯定地说,楚中剑的山水符号,体现的完全是湘楚文化的波诡云谲、变幻莫测、幽深神秘的境界与气息;在激情变成灵感,灵感化成意象,意象落实为图式的过程中,他既发挥了独具特点的笔墨个性,又以线条组合笔势运动为经,以平面构成为纬,把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物件组成了点线面、形光色交响的感觉与兴趣的自由随意,却时时注意到画面形态的结构需要。他爱恋自然、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所以他的作品多以风景画为主,题材涉及江南水乡、湘楚现代都市等。或许因为楚中剑祖籍美丽的桃花江之故,梦中山水,潜意识里带有对那片土地的强烈情感和怀恋,因而江南水乡也就成为画家艺术创作表现最多的题材。   
 
  在某种意义上讲,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成了画家探索水墨画现代化之路的切入点。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乡土情节,使楚中剑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如《新雨》《白桦》《青竹》等,从中透出了一种孤寂、空旷、抒情的格调,一种平和而含蓄的水墨语言与写意精神,构成了具有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绘画样式,也许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它确实具有吸引力,从线条与色彩的墨韵里,构成了诸多因素的隐藏与显现、冲突与互补,达到了理想把握下中国笔墨心手相应的敏锐谐调。   
 
  在选材上,画家主要著眼於它们的形式构成特征,他喜欢那些可以使他自由发挥的水墨点线的疏密和力度、韵律和节奏的景物。树木的枝杈、屋宇的错落、石头的叠加。这一类东西最能引发他的创作灵感。他对这些景物的处理与传统水墨画家遵循的范式大不相同。画家心目中的“山”不像古代画家喻指的崇高、静穆、永恒……,他们或得山之骨,或得山之质。而楚中剑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是得山之律。他的新作《新雨》,我们在画面上几乎看不到山的多少伟峨与高不可攀,仅仅看到了山的一个大体轮廓,然而却能够感悟到生命活力存在的痕迹。这种描绘山石的方式虽然在技法和章法上都远离了传统绘画形式,但在精神上却是与历代水墨画大师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风格还可以在画家的作品《白玉》《子芽》中表现出来。画面中只是以轮廓的形式出现,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得到画家笔下的山水是那种静穆与博大,同时又赋予了一种诗人气质的生命律动,仿佛昭示著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一种对宁静安详境界的向往。在这一过程中,最初的艺术感觉转化为理性的灵魂碰撞,最终纳入一种视觉性的时空跨越,但比画家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追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让我们的心灵沉浸于清穆之中,便感觉到画面层次的简化处理与树木极具韵律感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苔,共同构成一幅幅富有趣味的水墨写意。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最后达到了心与物的交融。   
 
  虽然久居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但楚中剑常以故乡文化的视角来观景、取景、画景。他的江南水乡系列,如《夜泊》《春到湘江》《花江山水》等,画中的古桥、小镇、水巷、小舟更能使人触物生情,诗兴勃发。这些画像散文诗一样,散发著浓郁的东方情调文化气息,而画面结构、色彩的运用,当这一切都浑然地充盈在作品之中时,“精、气、神”便显现出画面的生气灌注、整体磅礴,使一幅幅作品成为大自然折射的现实与梦幻、历史与当代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凸显了一个真实的“山水”情趣。而这种真实的艺术创作是以突破狭小“自我”的超越能力、把握能力去拥抱恢宏的人类精神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营造艺术的形式和语言,使艺术的精神质地更丰富与更充实生命的灵性。因此,楚中剑的水墨画,已画出了天地间的诗意与气韵融为一体的和谐,充满了单纯与朴素的诗情,这自然是心灵图景展示的可贵探索。由于画家透彻地理解了“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稿》)。因此,楚中剑在山水画创作中一手伸向自然、一手伸入生活的同时,他率真而为,大胆地用大写意水墨语言尽情挥洒,将江南山水的自然风貌用画家的独特视觉,提升到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高度。从而使画面中山之巍峨的壮丽,又有至山巅上空俯瞰而下的壮阔图景。这一切的明证都刷新了楚中剑如同他的方结构、满结构一样,都充满神圣感与征服欲,当这四者相加时,更是体现了一种虔诚对崇高美的追求与坚持。这是一种在当今几乎已被遗忘的英雄主义情结,在画家内心与手中凝结的山环水抱、林木相拥的完美结合。  
 
  三十多年的读、临、画、悟,中西结合、博采众长而不拘一格、自成一格,使楚中剑创作的山水画好评者如潮、收藏者云集。“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家乡”,黄永玉给沈从文的盖棺定论,或可作为我们对楚中剑艺术探索尤其是水墨探索成就的乐观其成。
 
  杨青云:范曾研究会会长,贾平凹研究会会长,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北京总会评论总监,北京时代书画院首席评论家,《二月河研究》执行主编、《萧宽研究》执行主编,著名诗人、书画评论家,原籍河南,现居北京。
 
  楚中剑:本名蔡键,现名李键,斋号九里轩,1970年11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工学学士,武汉大学工程硕士,曾进修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术家联合会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武陵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炎黄书画院特邀书画家、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十七岁加入湖南省桃江县美术协会,曾任《新一代》杂志记者,原籍湖南,现居深圳。

附:楚中剑作品小辑





















楚中剑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