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刘国学:入选《世界名人录》的昨天、后来和今天

刘国学:入选《世界名人录》的昨天、后来和今天

 

作者:刘国学

 

时间,已匆匆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一半里程。

那还是2000年10月金秋时节的一天,收发室转来一本厚厚的精装本大16开书,封面印有烫金大字《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展卷细读,黑龙江伊春刘国学(时为笔名刘果学),入选《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

沉寂了快要25年的今天,作者首次对外正式发布这一信息的来龙去脉。

入选资格,是此前创作并在各级报刊、广播电台发表了十多篇形成风格和特色并产生好评和影响的散文。

且一直以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各级各类媒介发表近二百篇涉及诸学科、多体裁、有反响的新闻类、文学类、学术类、评论类、公文类等相关文章……

2000年10月,《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编辑、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出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王光英、程思远、卢嘉锡(兼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澳门)等五位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军中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主席陈其旋,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副总裁、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英国剑桥lbc世界文学艺术研究院代表人翼雁等四位驰名中外人士,应邀为本卷扉页书写题辞。

 

关于入选标准和个人努力结果

《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在《凡例》第二条作了说明:“本书所包含的杰出人物和知名人士,主要包括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科技专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专家、医学专家、企业家等,以及对社会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国际影响,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被书报刊物及电台、电视台等媒介广泛宣传的杰出人士”。入编辞条姓名按英文顺序排列,不分先后,全书1642个页码,一向以擅长文学类散文创作且独具风格和特色的黑龙江伊春刘国学,(笔名刘果学)传略为书中第298页。

关于刘国学散文的风格和特色,学者高占伟在黑龙江《文艺评论》1998年第5期发表的《刘国学散文的怀乡情结》作过如下评价:“八十年代初,就在影响很大的《北京文学》上发表作品的刘国学,近年来陆续推出自叙性色彩颇浓的散文十多篇,组成一个系列,展示其浓重的乡情与深湛的笔力。”“将诗的意境与诗的语言浸润于散文,人物遭际,性格起落,内心跌伏,作品所追求的真与善,造成一种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深远的情状。”又在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1999年第3期发表的《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识的紧密结合——刘国学散文创作续说指出:“综观他的散文创作,可看出他特别注重‘诗意’的构建,他的散文意境属于审美范畴中的‘沉郁’,让人难以言说,却又分明地存在着。”

又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界》2008年第4期《学者风采》专栏报道:“依据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在2008年5月,伊春市社科联主席刘国学同志被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授予伊春市第二批“市级优秀专门人才。”“多年来,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坚持写作,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并以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和崇高追求。”

入选《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的昨天、后来和今天,在奋发拼搏取得业绩的前进路上,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刘国学,男,汉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春天,残雪化,顽冰消,天渐暖,从他的出生地辽宁省铁岭县老家随父母迁至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参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学府求学之路的第一站——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

最难忘1964年12月,离开辽宁铁岭老家来伊春林区处于孩童年龄念小学四年级时(11周岁),白雪满山的隆冬季节,患重感冒半月开始昏迷不醒的母亲,躺在盖着棉被由父亲和邻家人抬着的担架,深夜乘没有暖气的森林小火车尾车去山下林业局医院住院,途中撒手人寰。后半夜凌晨噩耗传来,这个人世间来得太早的最大不幸和悲伤,让家里人和他顿感天昏地暗,万箭穿心。失去母爱的小小年纪如何承受得了,从此,浸泡在绵绵无期、时不时流淌的悲痛泪水里(散文《泪飞顿作倾盆》《我母和她娘家人·那堆骸骨》有描述)。早期磨难,也锤炼铸就了他骨子里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雄心。他永生记得学龄前,夜晚每每快要入眠,早年念过小学四年书的慈母为他讲述古代先哲奋发苦读的故事,激励他拼一生精力不离书,紧握手中笔勤耕耘。他借鉴中国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念小学五年级的他,为考出期中好成绩,炎热的盛夏里几个星期日去教室复习,从校食堂深井里打来半桶冷水,时不时将头扎进水桶洗湿头发借以保持清醒。最终考出优异成绩,并且是当年这所有六百多名在校生的小学校唯一推荐、并被批准的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学生”。这种源于母教的进取心和向上力,证实了文艺心理学家论述的早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思想铺垫,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也可能与母亲的智力开发和遗传以及后天的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联,对祖国的母语有一种格外的偏好,中学时期,正逢毛泽东主席发表庄严的5·20声明,老师作为命题作文,让学生们写篇心得体会,他的作文此起彼伏的情感陈述和慷慨激昂的正义抒发,赢得老师的赞誉,被下一学年中学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他的语文课向全班学生朗读和讲解。这,都在催生着一粒有着人文科学的理想的种子,生根、深扎、发芽,并且向上伸展。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继而在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结业。

历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副科长、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兼《伊春社会科学》主编。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政协伊春市第八届、九届委员。

曾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个人专著,还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学术交流》《黑龙江通讯》(省委期刊)、《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齐齐哈尔日报》《伊春日报》、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电视台、《伊春社会科学》《小兴安岭》、全球最受关注的中文作家网站作家网、黑龙江文艺网等媒体发表了近二百篇新闻类诸如通讯、消息、调查报告、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执笔人)、评论员文章,文学类诸如散文、散文诗、诗歌,学术类诸如文艺心理学、文化和旅游方面的论文,文艺评论类诸如散文评论、诗歌评论、电影评论、电视剧评论、绘画评论以及公文类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篇章选入相关书刊中。

《北方文学》发表的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获'97《中国作家》北京笔会一等奖、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另有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分别获黑龙江省第十届、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省委、省政府设奖)三等奖和伊春市第七届、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成果大奖(市委、市政府设奖)一等奖。为入选资格提供了扎实丰厚的学问基础和坚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

从真正握笔的1973年9月到榜上有名的2000年10月满27年又一个月,可视为昨天;从2000年10月到2011年11月告别职场之日满11年又一个月,可视为后来;再从2019年12月步入2025年1月的今日满5年,可视为今天。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至2018年,暂时中断写作没有发表文章的原因,是为了调整告别职场后闲适状态,除了重温宅内上千册古今中外历代名家诗词歌赋散文、以及思想、哲学、历史、文化经典理论之书,还通过邮局订阅多种文学和社科理论期刊加强自身学习,或细读,或浏览,或默诵,将其精髓沉淀吸收,升华为超越物质吸引的价值取向,借以寻求精神依托并汲取时代前进的动力和正能量。半个世纪多岁月的五十余载读书与笔墨生涯,夏秋过往,冬尽春来,日复一日何其多,年又一年转瞬间,但,怎能忘,每个白昼和夜晚,与韶华青春相伴而来的激情、幸福和宁静的写作之路,孜孜以求、全身心专一投入的崇高精神劳动和辛勤创造,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凡有文章目录者,均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一阶段】

中学毕业后知青时期第二年的1973年至1974年。经过1972年一年的学习和自我磨练,1973年(20周岁)9月的某一天,情感和理性突然都不可遏止了,笔尖下的墨水在圣洁的稿纸页面奔流而下,寄给新闻单位,静等着回音。某一天,收音机里首次听到有生以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市播发的个人长达5分钟时间的理论学习体会文章,一时间激动不已,心潮难平,更加坚定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未满21周岁的1974年2月7日至7月11日,不到半年时间,在《伊春日报》发表通讯、消息、体会文章12篇,其中,通讯1篇,消息6篇,纪实小故事1篇,个人署名文章4篇。

有两个月,共计发表文章6篇,平均十天一见报。我的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呀!清晨,没有母亲的孩子难离梦乡也要早起做饭,白天汗洒野外参加体力劳动,晚上笔挥宅内直至静夜深沉。怕影响家人休息,经常在春天土豆下种后空起来的地窖里、厨房的木制鸡架上,放一小桌,点一油灯,执笔驰骋鏖战玉卷疆场。之后,便是报纸有影广播有声。由于疲劳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体重减掉十多斤。“修炼多从苦处来”(清·袁枚)。1972年至1974年三年中,先后多次被所在知青大队、经营所以及林业局授予先进青年和优秀共青团员等各种荣誉奖励;1974年10月,连续多年的业余勤奋写作成果作为知青突出业绩,经全所广大青年和工人一致推荐同意,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研究批准,保送进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深造,拉开了在知识的海洋里接受中文专业训练并继续不懈奋斗的人生画卷的序幕。

 

以下篇目从略,主要有:

 

(消息)

1、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见1974年4月3日《伊春日报》第二版

 

(消息)

2、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

抓紧有利时机做好造林准备

见1974年4月21日《伊春日报》第三版

 

(消息)

3、乌马河林业局翠岭医务所

全体医务人员积极为群众送医送药

见1974年5月25日《伊春日报》第三版

 

(消息)

4、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

组成专业队伍多采快采山野菜

见1974年6月20日《伊春日报》第三版

 

(通讯)

5、《煤矿新曲》——访乌马河区翠岭煤矿

(翠岭煤矿矿址,系当年翠岭经营所所在地)

见1974年7月11日《伊春日报》第二版头条

 

【第二阶段】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的21周岁至24周岁——1974年10月至1977年7月。常记得,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担在肩,半月墙报、板报亲自书写必更换,也是党报通讯员,经常是,白天上课晚间忙通宵,终因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紊乱,三步曲(拉肚、痢疾、肠炎)相继都来袭身,严重消瘦。是倒下还是站起?一个少年时生母早逝的男儿不幸经历遭遇过了,还怕什么顽魔虚张声势乱舞缠身,只能属于心坚胆壮、眉宇间浩气昂扬不屈邪恶的一个钢铁斗士。于是,又奋笔疾书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求学那几年,在《齐齐哈尔日报》发表各类文章十余篇,被《齐齐哈尔日报》社授予优秀通讯员奖励,还在毕业前被评为出席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优秀共青团员,并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其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求学的第二年即22周岁的1975年一年内,在《黑龙江日报》2月1日第二版、7月21日第三版、12月16日第二版,分别发表个人署名和未署名的通讯、消息和体会文章3篇。

 

以下篇目从略,主要有:

 

1、(通讯)

《他们在大干》——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201车间掀起生产高潮小故事

这篇近1200字的通讯,是作者未满22周岁,首次在省级报纸发表的文章。见1975年2月1日《黑龙江日报》第二版(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时赴基层参加生产劳动期间采写)

 

2、(散文)

《春暖家乡》

此是未满23周岁时,初踏文学创作之路的开篇之作,发表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见1977年1月26日《齐齐哈尔日报》第四版(文学副刊版)头条

 

3、(通讯)

《冲锋向前志不减》——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团员、青年深揭猛批“四人帮”

见1977年6月3日《齐齐哈尔日报》第三版头条

 

【第三阶段】

自1978年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科联工作后,直至2011年告别职场再到今日四十余载,有二十种体裁一百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黑龙江作家》《学术交流》、全球最受关注的中文作家网站作家网、黑龙江文艺网、《黑龙江通讯》(省委期刊)、《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电视台、《伊春社会科学》《绿地》《小兴安岭》等媒体,是驾驭各种文体和文字比较熟练的时期。回想四十多年的笔墨生涯,常以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自慰;又以屈原《橘颂》自励:“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嗟而幼志,有以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更是“以洪笔为鉏耒,以纸札为良田,”“以谈论为英华”,“著文章为锦绣,蕴五经为增帛”(《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南朝宋  刘义庆著)。与书香阅读、展纸写作,常相伴,难分离,一天不读书,宛若失掉了什么;数日没执笔,就像亏欠了许多。徜徉在书和笔互动、没有烦愁、如此别样温馨和童心依旧在的世界里,因此,我愿,愿此生永远,浸于春的萌发酝酿里、醉于秋的丰收欢乐中。

 

以下篇目从略,主要有:

 

【一】新闻、政治经济理论、公文类

1、(本报评论员文章)《要正确使用民主权力》

见1979年4月24日《伊春日报》第一版,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

 

2、(政治理论文章)《一定要认清“左”的思想危害》

见1981年3月27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头条

 

3、(本报评论员文章)《要加快新闻改革的步子》

见1983年3月16日《伊春日报》第二版

 

4、(政治理论宣讲辅导)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国内掀起学习贯彻高潮。按照分工,个人承担的理论学习宣讲辅导是《决议》第三、四部分:

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

⑵《充分肯定成绩,也要看到失误》

总计一万五千字的两篇理论学习宣讲辅导在市委宣传部下发全市的《学习资料》刊载后,又分别在《伊春日报》1981年10月23日和26日第二版头条共计摘要6千字发表

 

5、(通讯)

《领飞的“头雁”》——记伊春市建公司青年经营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王广秋

见1983年11月7日《伊春日报》第二版头条

 

6、(通讯)

《壮志留得青山在》——双丰、桃山、南岔纪行

分别见1984年10月24日、30日、11月6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7、(通讯)

《美的回忆》——记南岔新影照相馆

见1985年2月6日《伊春日报》第二版头条

 

8、(消息)

《八分钱买来经济信息》——南岔局团委发动青年开展“写求师信,献致富计活动”,为全局搞活经济发展生产提供了条件

见1985年3月5日《伊春日报》第一版头条,并配发编者按

 

9、(长篇通讯)

《良好的开端》——献给为打通防火道做出贡献的人们

见1985年9月27日《伊春日报》第一版转第四版

 

10、(电视专题片)

《在改革的路上》——记伊春市桃山林业局圣浪林场

为迎庆1987年7月1日建党纪念日这一天,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以及省电视台组织全省各市、地摄制《时代先锋》党课系列教育专题片。7月,黑龙江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之后,陆续播放各市、地选送的每部15分钟专题片。刘国学系伊春市桃山林业局圣浪林场《在改革的路上》解说词主要执笔人

 

11、(公文类:调查报告)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伊春市五营区党委开展“四为”活动的调查

见1990年第6期中共黑龙江省委期刊《黑龙江通讯》

 

12、(政治理论体会文章)

《“三基本”知识竞赛之我见》

见1991年第9期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党员教育通讯》

 

13、(政治理论体会文章)

《对党员思想教育方法的几点反思》

收入1991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论丛》一书

 

14、(经济领域随笔)

《找回失去的爱》——由马铃薯引发的思考

见2000年5月10日《伊春日报》第二版(经济周刊版)

 

15、(政治理论体会文章)

《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不能丢》——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体会

见2001年11月10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头条

 

16、(哲学体会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见2007年11月26日《伊春日报》第二版

 

【二】散文、散文诗、诗歌文学类

 

1、(散文诗)

《金色的十月》

见1978年10月1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又在1978年9月30日晚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播出

 

2、(散文)

《前进,红松的故乡》

见1979年1月1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3、(散文)

《七月雨》

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生前冒雨视查伊春林区。

见1980年3月12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又在1980年5月16日晚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播出,这个节目的编辑特意给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编辑来电话称: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4、(散文诗)

《林区剪影》

见1981年第2期《北京文学》,又于1981年2月17日作为《北京文学》要目刊于《中国青年报》第三版。

 

5、(散文)

《泉边草》

见1983年6月28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6、(配乐散文)

《幼儿园抒情》

1984年6月1日中午,由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著名播音员配乐朗诵播出,抒写了一个幼小的孩子荡气回肠的不平凡经历,感动得听众内心难以平静或簌簌落泪

 

7、(游记散文)三篇

⑴《北戴河纪游》——燕地行之一

⑵《清东陵见闻》——燕地行之二

⑶《圆明园拾遗》——燕地行之三

三篇散文分别见1985年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头条,并在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配乐播出

 

8、(散文)

《我母和她娘家人》

见1995年伊春《绿地》文学期刊第1期

 

9、(散文)

《父亲那把镰刀》

分别见1996年11月23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1998年2月23日《黑龙江林业报》第四版(文学副刊版)头条、1999年第2期《北方文学》。

《父亲那把镰刀》曾获’97《中国作家》北京笔会一等奖、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1998年3月1日《黑龙江日报》第二版、1998年《黑龙江作家》第2期、1998年1月24日《伊春日报》第三版、2000年12月11日《伊春日报》第一版和2000年12月11日伊春《林城晚报》第四版(文化娱乐版)、伊春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分别对刘国学散文作品《父亲那把镰刀》获奖消息作了报道

 

10、(散文诗)

《伊春四季》

分别见2008年《人民文学》增刊、2008年6月28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11、(出版个人散文诗歌精选集专著)

《我的眷念在远方》

散文主要篇目如下:

⑴父亲那把镰刀

⑵泪飞顿作倾盆

⑶寡父

⑷我母和她娘家人

⑸踩生

⑹童年纪事

⑺小鸟为你凄厉而鸣

⑻幼时三友

⑼往事没有结尾

⑽不忘那些狗

⑾我的故乡之恋

 

诗歌主要篇目如下:

⑴我为香港回归歌唱

⑵万众一心抗非典

⑶伊春四季

⑷一尊石像

⑸城市中巴车见闻

⑹某一天突然发现了鸽子

⑺一栋楼的远去

⑻祖母用过的筷子和勺

⑼世界在我的哭声中颤抖

⑽班里有个女生的父亲死了

⑾王娘

⑿翻过山梁看刘婶

⒀木兰花慢·重聚福昌阁

2011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一书,原伊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华景伟为精选集作序。精选集收录了作者多年精心创作的14篇散文和56首散文诗、抒情诗,格律诗。

随后,作家出版社作家在线、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中文研究网、咪咕阅读、腾讯文学、豆瓣阅读、西部作家网现当代散文索引、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当当云阅读、知网空间、维普知讯、世纪图书馆、京东电子书、多看阅读、小树林电子书、起点中文网、优佳读书、龙广论坛等十八家网站通过电子书转发《我的眷念在远方》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一书内容,方便读者电脑、手机阅读。

2011年9月8日《伊春日报》第一版、2012年第1期《黑龙江作家》报道了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出版信息。《黑龙江作家》还分别在2012年第1期和2013年第1期封三,配发精选集封面彩照

 

12、(散文)

《生命的感悟》

见2019年12月14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13、(古体诗)

《唯有英才千千万》——看央视晚间新闻播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见2020年1月12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14、(诗歌)

《时代最强音》——有感于近日参加评选抗疫以来“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全国网上投票活动,张文宏以高达几十万张的选票,遥遥领先。

见2020年10月24日《伊春日报》第四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15、(自叙性长篇散文)

《世界读书日: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

见2022年4月23日作家网·综合报道专栏发表(手机、电脑百度可见)

 

16、(诗报告)

《赞歌一曲献英雄》——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开发建设伊春林区70周年而作

分别见2023年5月16日作家网·自由诗专栏(手机、电脑可百度)、2023年第1期《伊春社会科学》、文学期刊《小兴安岭》

全诗还在2023年6月伊春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品读经典”节目播出

 

17、(自叙性长篇散文)

《书香阅读写作常为伴,内心诗意青春永相随》

2023年7月17日微博文章(手机可百度)

 

18、(纪实散文)

《骤然升起的画坛女新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同届女生杨淑华染色写意花鸟国画艺术之路探寻

见2024年5月1日作家网·散文专栏(手机、电脑可百度)

 

19、(散文)

《怀亲思乡散文三篇》

⑴ 父亲那把镰刀

⑵ 我母和她娘家人

⑶ 我的故乡之恋

见2024年6月17日作家网·散文专栏(手机、电脑可百度)

 

【三】文艺评论、学术论文、哲学随笔类


1、(诗歌评论)

《浓郁的生活气息  炽烈的青春火焰》——喜读马雁凌同志的《日记六则》

见1979年3月24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2、(文艺随笔)

《从李逵的浑名说起》

见1979年10月23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3、(诗歌评论)

《幽雅的江边写生画》——郑建桥同志的《江边写生》读后

见1979年11月20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4、(散文评论)

《贵在抒写真情》——读谷世泰的散文《弯弯的山路》

见1981年4月23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5、(诗歌评论)

《创造清新的生活美》——给组诗《黑水浪花》的作者谭德生

见1981年8月1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6、(电影评论)

《谈乡情的“情”》——彩色故事影片《乡情》观后

见《伊春日报》1981年某月某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复印件具体日期模糊不清

 

7、(诗歌评论)

《探索者的追求》——评郑建桥诗集《戴手镯的太阳》

见1989年8月22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8、(文艺理论随笔)

《时代呼唤表现“马永顺精神”的作品》

见2000年4月13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9、(记录片电影评论)

《一曲激动人心的美的赞歌》——简评大型旅游艺术风光片《林都伊春》

见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报》第一版转第四版

 

10、(文化学术论文)

《更高更强的挑战》——我视角中的小兴安岭文化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1、(文化、旅游类学术论文)

《从<红楼梦>大观园题匾,看旅游景点起名的忌和取》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2、(文艺心理学学术论文)

《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

见2002年第6期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

 

13、(文艺评论类文集评论)

《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大潮颂》读后

见2003年第4期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手机、电脑可百度),并收入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9月第1版、戴宁萱主编的《文苑折光——黑龙江文学作品集序言与评论选》

 

14、(哲学类随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一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合刊

 

15、(哲学类随笔)

《向书中求索语言》——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二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6、(哲学类随笔)

《再谈文风又如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三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7、(哲学类随笔)

《多重角色与主体意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四

见《伊春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合刊

 

18、(文艺评论类文集评论)

《雄辩的佐证》——再读华景伟《大潮颂》一书有感

见2008年12月13日《伊春日报》第二版头条

 

19、(哲学类随笔)

《对日常思维的突破与给我们的启示》——从文化哲学视角看保护红松行动

分别见《伊春社会科学》2008年第2、3期合刊,2008年12月6日《伊春日报》第二版

 

20、(散文评论)

《壮哉,红松!美哉,其文!》——马新民抒情散文《红松断想》赏析

见2009年11月28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21、(电视剧评论)

《正气浩然冲霄汉》——《觉醒年代》先驱者的话语风格及激励价值

分别见2021年6月10日《伊春日报》第3版(文体休闲版)、2021年6月17日黑龙江文艺网(手机、电脑可百度)

 

22、(电视剧评论)

《赤子忠心  家国情怀》——谈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呈现的正能量和感召力

见2022年第1期《伊春社会科学》

 

23、(散文评论)

《文学宝刀终未老  只道剑笔生童光》——漫谈边长顺献给成年人的回忆和孩子们的礼物:叙事散文《童年的蝈蝈王国》

作于2022年11月22日并收藏见2024年4月29日作家网·评论专栏(手机、电脑可百度)

 

24、(绘画美术评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由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同班女生臧玉霞染色写意丹青八仙人物画想到的(手机可百度)

作于2019年9月29日并收藏2024年6月17日作家网·评论专栏发表

 

●【读者评论和相关信息报道】:

1、《刘国学散文的怀乡情结》  作者高占伟

见1998年第5期黑龙江省期刊《文艺评论》

2、《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识的紧密结合》——刘国学散文创作续说  作者高占伟

见国际社科类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第3期《学术交流》

3、《刘国学散文引起文学界共鸣》  作者刘玉林

消息见1999年7月20日伊春《林城晚报》第六版,作者时任伊春《林城晚报》记者

4、《把精美的篇章献给读者》——刘国学散文创作漫谈》  作者管恩平

收入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

5、《简说刘国学诗歌的多重角色》  作者管恩平

收入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

6、《刘国学散文创作引起网络传媒关注》  本报记者

消息见2012年4月7日《伊春日报》第三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7、《喷发的岩浆,汹涌的潮头》——拜读作家网发布的伊春刘国学《世界读书日: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点滴所得

作于2022年5月1日齐师院中文系七四届微信群

作者边长顺(微信昵称:边塞翁)系刘国学第一学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同学

2025年1月7日对外正式发布

 

● 刘国学所获奖项与荣誉:

1、1987年,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主办,七、一后在黑龙江电视台陆续向全省播出《时代先锋》党课系列教育专题片,其中《在改革的路上——记伊春市桃山林业局圣浪林场》,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评选的三等奖,并获1987年伊春市广播电视局评选的好新闻一等奖。刘国学系该片解说词主要执笔人。

2、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获’97《中国作家》北京笔会一等奖。笔会是由《中国作家》杂志社特邀《人民文学》《中华诗词》《人民日报》《十月》《文艺报》《北京文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八家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报刊杂志社、出版社举办的。笔会主办方和受邀方分别抽调本社著名作家、诗人、编辑组成评委会,对笔会各组提交的作品,在思想、艺术层面经过严格把关审定,刘国学的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被评为本届笔会一等奖。

3、散文《父亲那把镰刀》,2000年再获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

4、2000年10月,因创作发表的十多篇散文形成风格和特色产生影响,传略入选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出品,扉页印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题词的《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

5、曾发表在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报》第一版转第四版的文艺评论:《一曲激动人心的美的赞歌——简评大型旅游艺术风光片<林都伊春>》,获市委、市政府设奖的2005年伊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一等奖。

6、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6期《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获省委、省政府设奖的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三等奖。

7、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4期《学术交流》发表的文艺评论:《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大潮颂>读后》,获省委、省政府设奖的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三等奖。并获市委、市政府设奖的2005年伊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一等奖。

8、依据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2008年5月,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刘国学为伊春市第二批“优秀专门人才”。

 

完稿于2025年1月7日

作者首次对外正式发布

 

【作者简介】刘国学,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

男,汉族,原籍辽宁省铁岭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春天,残雪化,顽冰消,天渐暖,随父母迁至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参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学府求学之路的第一站,被保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之后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又在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

历任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兼《伊春社会科学》主编。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政协伊春市第八、九届委员。

在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类、文学类、学术类、评论类、公文类文章近二百篇。散文获’97《中国作家》北京笔会一等奖、2000年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分别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省委、省政府设奖)两项三等奖,伊春市第七届、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市委、市政府设奖)两项一等奖。2000年,因其创作的多篇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传略入选《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2008年,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刘国学为伊春市第二批优秀专门人才。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