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世界华文文学的跨域交响

1 

世界华文文学的跨域交响

——2025“维也纳国际研讨会”全景

 

安静  黄晓敏 

 

第一乐章:六月

 

2025年6月21日,由欧洲华文笔会发起和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欧洲版图——2025维也纳文学对话”在维也纳成功举行。

 

蓝色的多瑙河,倒映着来自祖国四方30位学者的身影,也打湿了50多位全球华文作家的脚印:从奥地利、德意志到法兰西,从斯洛伐克、意大利到西班牙,从瑞士、丹麦到英格兰,从巴西、美利坚到马来西亚……阿尔卑斯山的矢车菊,沐浴在江南江北潮湿的烟雨中;安徒生的美人鱼,侧耳倾听香江的如雷涛声;夏威夷的篝火,被南美桑巴的热情点燃。文字之光叩响共鸣,艺术之翼飞跃山海。

 

位于维也纳Speisinger大街109号的会议大楼,新古典主义风格,朱红座椅鲜艳夺目,金色回廊华丽典雅。柴可夫斯基的“六月”在欧洲华文笔会秘书长、钢琴家朱琳的手中如光影游曳,“关关雎鸠”在维也纳音乐大学声乐博士侯昕子丝绸般的歌声中跳跃,副会长安静提醒各位: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今天,我们所有的朋友,正是踏着音符,跨入文学的圣殿。

 

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与会者共同探讨,华文文学如何以斑斓的笔触,勾勒人类心灵的无垠疆土?

 

故事在此流淌,思想在此碰撞。

 2


第二乐章:文学季风漫卷欧罗巴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参赞郑轩及文化处肖砺彤出席了开幕式。郑轩参赞代表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发表了讲话,对此次华文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欧洲的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中具有独特意义。中国和欧洲都是文明积淀深厚、文学传统悠久的沃土,而双方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又通过身在欧洲的华文作家的思考和提炼,将个体经验凝结为文学结晶,其作品既是作者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是中国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对世界文学的丰富和创新。”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白杨教授在贺信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深度探讨欧华文学的历史与未来,既是对欧洲华文创作脉络的系统梳理,亦是对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格局的重要拓展。会议必将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欧华笔会会长方丽娜主持了开幕式。她强调:“在我心中,文学不仅能塑造人的气质,更能铸就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品格。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与交织碰撞中,欧华文学既有鲜明的欧洲元素,又饱含故土的眷恋与东方审美。生活在异乡的我们,无论使用何种语言,血液里都流淌着汉字的基因密码,并且主要以方块字书写人类共通的悲欢,构筑精神与灵魂的殿堂。”

 3


研讨会分四个主题专场进行,与会者就欧华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特点以及海外创作的优势与前景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海外作家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特殊写作环境的思考。

 

第一场以“欧华文学的写作现状与创作成就”为题揭开研讨会的序幕,由欧华笔会常务副会长安静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华文文学》主编蒋述卓教授高屋建瓴地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的艺术追求,勾勒了其从跨文化哲思到叙事美学的蜕变,并指出欧华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关注所在国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写出更多直击心灵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张莉教授概述了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的成就与意义。她认为,多位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都曾经在欧洲写作并发表作品,这构成了欧华文学灿烂的历史。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呈现了多元面向,既有关注二战期间历史的写作,也有许多关于当代华人日常生活的作品,尤其是女性作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在全球化时代里,流动、丰富、包容和兼收并蓄是欧华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华语文学的特质,也为未来欧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可能。南昌大学李洪华教授在谈到异质与共构视域中的欧洲华文文学时说:欧华文学的生成发展,在承继前辈作家流散性和融合性的基础上,更拥有了不同的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题材领域的拓展、思想内涵的开掘和多向度的艺术探索上。来自南通大学的陈树萍教授认为,欧华文学的丰富深邃与其行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前沿密切相关;欧华文学含混性的增强正是身处人类两大文化对话巅峰的必然结果。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益伟特别关注欧华小说这一领域,他分析了欧华小说的文化主题和叙事话语建构。作为海外作家,美国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原会长王威总结了从早期到近期几代移民文学的形态,提出未来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关注的新课题。


5 

第二场以“跨文化写作的特点与前景”为主题,由欧华笔会副会长、法国尼斯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黄晓敏主持。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朱育颖教授通过“水”的媒介,阐述欧华女作家在跨域书写中,人与水互动,在精神之河打捞“中国记忆”,构建贯穿中西的文化水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赵树勤教授着重于英华女作家,综述20世纪中叶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作家搭建中英文化桥梁、思考生存境遇的创作景观。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萍综述世界视域下当代女性写作的几次转向,阐释她们以女性遭遇的生存困境文化冲突等外部处境为写作主题及其叙事美学风格。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海教授着眼于方丽娜小说的共同体书写,并以此为例,揭示欧华文学中的家园意识与文化交流互鉴。江苏师范大学的王艳芳教授以“韩素音与欧华”这一话题为契机,指出跨文化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化嫁接,真正的对话始于对区域文化差异的直面。来自北美的《红杉林》杂志主编吕红说:北美与欧洲的华人文学创作虽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华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经验与精神轨迹。两者共同构成了全球华语文学的重要版图。瑞士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员张延涛是多年从事国际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他从专业角度谈了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分析了著作权领域的痛点和热点问题。对当下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权利产生与风险防范,结合现有在先案件判例,进行欧美亚法律制度交流,并分享了在知识产权及版权维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案例。

 

第三场讨论围绕“欧华小说的创作优势与变迁”进行,由欧华笔会副会长杨丽主持。盐城师范学院的孙晓东教授首先发言,对方丽娜的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进行了既全面又具体的研究,指出该书的时代意义及价值。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勇的发言“从中原到世界——方丽娜小说创作论”,从另一个角度对方丽娜的小说创作做了系统分析。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毕光明教授运用“文化传输”概念,敏锐地指出:方丽娜的创作成果丰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还有值得我们关注和阐释的方面,那就是它的超出了文学审美价值的文化功能。从方丽娜的写作,可以看出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在某一方面集体超越了国内庞大的作家群体。惠州学院的颜敏教授解析方丽娜小说里的空间环境:作为情境、氛围和叙事催化剂的维也纳,在方丽娜笔下焕发出万千气象。这样的地方性叙事,也显现出了欧洲文化氛围之于欧华文学的独特意义。

 

苏州工学院的计红芳教授以海娆的小说《我的弗兰茨》为主要文本,展示作者在思考人类如何救赎的沉重话题中体现的创伤叙事。绍兴文理学院的古大勇教授的研究涉及到海娆的小说、非虚构和包括翻译在內的文学创作,强调了她的“自我突破”和“求变”。来自丹麦的欧华笔会会员王晶晶介绍了丹麦作家锦元朵的小说《京城没有蛐蛐叫》。这部回忆体小说感情朴实真挚,文字精湛精细,是一部20世纪中国普通家庭的命运之书。

 

第四场的主题是“欧华散文及多媒体文学的潜力与方向”,由集作家与学者为一身的王晶晶主持。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刘秀珍探赜黄晓敏的多部散文集,认为她的“文化散文”突破了个体生命范畴书写传统,审视异域景观,与历史对话,凸显了对人类文明互鉴史的探究和跨文化省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晓明分析方丽娜小说的时空转换建构,从电子媒介、多媒体文学和全球化语境两个重要方面探讨小说技巧,为海外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静以“凡爱尽即当离弃”议题为起点,围绕1920年代中国关于英国诗人雪莱婚姻道德观的讨论,深入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李相银介绍了常恺的散文集《维也纳风云纪事》,剖析了该著跨文明书写的三重维度,认为常恺的写作既是对个人文化使命的践行,亦是对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文明共生”愿景的文学回应。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常彬教授的发言,指涉抗美援朝文学与冷战漫画的互文运动,通过文学作品与漫画作品中的共同主题、意象及叙事手法,揭示了两者在反映历史真相、表达民族情感方面的互补性与协同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蒋佳音以戴思杰的电影《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的改编为例,通过跨媒介、跨文化的创作过程,细究作者在典型华文文学语境下对“文明等级论”的深层回应与文化焦虑以及小说和电影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差异。

 

来自世界各国的华文作家在欧华笔会副秘书长孙汉田的主持下,进行了互动交流。德国作家海娆、洪莉,香港作家何佳霖,美国作家王晓丹、饶蕾、常少宏、曾慧燕,马来西亚作家刘宝军分别发言,或介绍所在国的华文创作情况和特点,或分享个人的写作经验,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大家一致认为,海外华人作家要发挥语言优势和资料查询优势,创作国内作家无法涉及的题材,写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作品,让华文文学更加丰富更具影响力。

 4


第三乐章:魔法森林诗会

 

“大巴论坛”作为这场学术论坛的延伸,别具特色,而由斯洛伐克诗人李迅和德国诗人许梅主持的魔法森林诗会,更将文学之旅推向高潮。

 

魔法森林跳跃着特拉克尔朦胧的精灵,荷尔德林在艾兴多尔夫的《思乡》中展开《黄昏的幻想》,发出深沉的叹息。毕海的梅花在张枣的南山上悔恨交加,陈树萍携霍夫曼斯塔尔《风景中的少年》翩然而至;李相银告别了徐志摩的康桥,冯至《蛇》的寂寞曲线盘桓在毕光明的脚下。

 

易晓明在湘江烟花燃爆之中过了一个《北京的年》,何佳霖“张开双臂站在雨中”,与岩子隔空《对视》。远处,王晓露《桃子》的缕缕芳香,飘飘洒洒。

 

李洪华坚信《小说永远与我们同在》,张延涛宣告《用生命影响生命》;凯岚以《湾仔针灸》、饶蕾以《国学随想》串起古今,中英同构彰显了杨京京《双语写作的力量》。

 

终章合咏若溪水奔腾,汇入阿尔卑斯的湖光山色。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誓言掷地有声,《诗经》的灼灼桃夭苍苍蒹葭漫天铺地,王维的明月清泉禅境隽永……这一切,都化作北岛振聋发聩的《回答》。

 

诗歌朗诵会在方丽娜会长幽默的河南豫剧《花木兰》和《难忘今宵》的脆亮中,落下帷幕。

 6 

第四乐章:暖流

 

为了这场盛会,方丽娜会长带领她的团队,已经策划运作了近一年。

 

欧洲华文笔会诞生于2020年那个令人类焦灼、令世界止步的春天。华文文学处于历史性的时刻,用文字点燃勇气、良知、责任,用笔墨抗拒荒谬、谎言和遗忘,连接汉语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欧华作家迫在眉睫的使命与担当。

 

秉持这一宗旨,方丽娜、岩子、安静等创会元老,将散落在欧洲各处的作者聚拢起来,并邀请陈公仲、蒋述卓、陈瑞琳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形成世界华文文学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评论家宋晓英教授所预言的“维也纳学派”正在崛起。过去的五年中,欧华笔会虽已举行了六场规模不等的“维也纳文学对话”,但,主办一个汇聚优秀整齐的大陆专家和海外作家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始终是全体会员的心愿。为此,理事会克服重重困难,会长方丽娜付出巨大劳动,从邀请函的撰写、修改到签证的递交和办理,她总是亲力亲为,常常凌晨四五点钟就坐在电脑前,也屡屡接到大陆学者从奥地利驻中国大使馆、上海总领事馆打来的电话,需要补充各种材料,十万火急。但无论付出何种辛劳,能够在维也纳迎接几十位大陆学者和专家的到来,终偿所愿。

 

研讨会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易晓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洲的华文文学确实做出了很让大家亮眼的业绩,在生活类型和生活体验上,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全球化的时空转换的优势地位,所以,这批人的写作,从一产生一出手,就带有这个印记。它不是一个边缘化的弱众的,而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

 

蒋述卓教授嘉许: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我认为它将会对欧洲华人文学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评价,对新时代新世纪的文学发展趋势,会有一个更好的评价和估量。

 

翻译家杨丽基于自己研究德国文学的专业素养,提出独特的观点:德国文学强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比如浮士德,比如席勒的作品,都展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我希望,我们的思想碰撞,能够让华文文学从哲学的高度,从文学的视角,对人类命运进行终极的思考。

 

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欧洲华文笔会顾问常恺盛赞:在我们维也纳华人文学聚会中,这样的盛会还是第一次,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确实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盛会,它的影响力会很大。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以欧洲为主,我们既要用华文向国内宣传介绍欧洲,把世界带回中国,同样的,也要把中国带入世界。同时,尽量让欧洲的读者也能了解华人华侨对欧洲、对所在国的观察体验,这就需要大量的汉学家、翻译家参与。我们奥地利有相当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可以把中文翻译成德文,有的甚至得了人民文学大奖,下次会议的时候,可以请过来。当然,我们这批华文作家,也有一些能进行双语写作,这都是些比较具有先驱性的作家。

 

中国小说学会原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毕光明教授认为:维也纳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欧华文学又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能邀请到张莉教授这样的一流评论家,意味着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团体的视野,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宏观视野里对海外作家的写作进行考察,不同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评判,优秀作家能得到合理的文学史定位。

 

比严肃的研讨更令人难忘的,还有那些暖心的瞬间——

 

*朱琳和沈宪提前一天就开始忙碌,为大会准备食物茶点。

 

*报到之日,常少宏全天候举牌接机,李迅马不停蹄往返于机场和宾馆之间,确保与会者平安入住。

 

*理事孙晓娟抱着四个月大的孩子来到会场,美丽的混血宝宝成为本次论坛中最小的参会者。

 

*专业摄影师朱汉超、记者彩萍及女儿跑前跑后,为大会留下珍贵的影像历史资料。

 

*易晓明教授每时每刻都在跟作家们交流,甚至废寝忘食,甚至热泪盈眶。以慈悲之心研究海外作家,感性理性的结合,堪称完美。回国后,她迅速推出一篇文章,让海外作家群像活灵活现呼之而出。

 

*计红芳教授被维也纳的如火热情“灼伤”,眼底出血,夏青青放下行李马上送她就医。研讨会上,计教授轻伤不下火线,摘下墨镜,出色地完成文学对话。

 

*张延涛律师表示愿意担任欧华笔会和《欧华文学选刊》的法律顾问,并终生服务。

 

*颜玢不慎被黄蜂叮伤,小腿红肿,中毒中暑,头痛呕吐,岩子和黄晓敏等人送她回宿舍,室友也热心照顾。

 

*众文友爱心捐助,保证了如此规模的研讨会顺利举办,圆满成功。

 

……

 

面对这八方煦流、如泉暖意,李迅赋词《临江仙》:

 

欧陆春深文脉聚,鹅池墨浪滔天。

会堂论剑字翩跹,轻车驰驿道,谈屑溅星烟。

 

百代风骚归笔底,五洲雷雨同笺。

故园新调两萦缠。中宵松月皎,朗照汉家山。

 

刘宝军寄诗《欧华论坛有感》:

 

仲夏季节中欧游,诗情画意显古风;

欧华文坛维也纳,华夏群英聚欧洲;

田园旖旎湖色美,引人入胜思古今;

何言谈笑学士梦,人间无处不乐情。

 

王威如此这般表达了所有人的心声:

 

感谢你们的盛情邀请和周到安排。这是一次完美的华文文学学术活动,也是一次理想的文化考察之旅,我们从两个方面都受益良多。大家带着美好的回味,陆续返回祖国和世界各地,奥地利的华文文学气息,欧洲的文明和深厚历史,维也纳的深情厚谊,永驻心中。期待不久后,能和各位老师和文友重逢在世界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