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文学”现象与白城文学十年漫评
(2015——2024)
白城文联
近日,由我市作家杜波、张瑾(吉林省社科院文学博士)撰写的《吉林蓝皮书.吉林文化发展报告》(2025)中的<“吉林西部文学”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皮书系列为‘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广播电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本书作者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开展了跟踪性实践观察与文献研究,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富有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研究素材与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挥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协同研究的优势,提出一系列促进吉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位于吉林西部的白城地区,曾经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但正是这种艰苦环境,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一代又一代人在大地上躬耕不辍,种植文学,收获梦想。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走向全国的洪峰、施战军、王怀宇、任林举、李杰、丁仁堂、伊德尔夫、张国庆、张顺富、凌喻非、王长元、夏永奇、丁利、雷天放(田蕴奇)、王小王(王瑨),还有依旧在吉林西部躬耕不停的优秀作家翟妍、葛筱强、李泳群、李晓平、武秀红、周云戈、艾蒿(艾力发)、赵东海、李米、吴澍等,都在文学领域有一定的成绩与影响力,并且还有杨丽娜、代鑫、孙海、尚桂贤、高岩、赵洪庆等新人辈出,白城文学生态建设正进入良性循环。在诗歌、长中短篇小说、文艺文学评论、散文、影视剧、报告文学、诗词楹联、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体裁上都有本土实力作家的代表。
这篇近9000字的论文从吉林西部文学现象的起因到发展都给予最真切的诠释,并且还将白城文学发展的不足与方向也提出诚恳的建议。不仅如此,文中首次提出并论证“吉林西部文学现象”,这象征着白城文学地标已清晰地呈现在吉林乃至中国文学版图,这是对当下白城文学蒸蒸日上的真实写照。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王怀宇曾这样评价白城文学:“白城文学有文脉相承,有独特的文化品性、浓厚的文学氛围,是‘文学现象’的基本要素。”在鲁奖获得者任林举谈及“吉林西部文学现象”时曾说:“吉林西部是文学的盐碱地,能长出的苗,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超级苗。白城作家的创作完全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形成自身开放性与多元性、民间性与草根性、先锋性与城市性兼具的文化品格。”
白城文学十年漫评
(2015——2024)
杜波
吉林白城,这片辽远边地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土地,不仅标志着地理的疆域,更象征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文明印记。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白城作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生机盎然。对地方性知识的文学表达与地域美学风格的彰显,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创作风尚。白城人对文学的热爱仿佛融入血脉,文学于此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化作了生活方式。白城拥有深厚的著述传统、广泛的文学阅读群体以及一支日益壮大的业余创作队伍——上百人日复一日地笔耕不辍,他们是吉林白城文学坚实的中流砥柱。著名作家张笑天生前曾言:“白城贫瘠,却盛产作家。”
过去十年(2015—2024),白城作家成绩斐然: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10项,长白山文艺奖、公木文学奖、吉林文学奖等省级奖项12人次,其他省市级奖项50余人次。他们以文字回馈热土,出版个人文集及丛书86部,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白城作协积极作为,组织采风、研讨、新书发布会、诵读会、征文等活动30余次;推荐70余人次作家走进白城广播电视台《爱上朗读》直播间;助力200多篇(首)佳作在《白城日报》《绿野》《瀚海》《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等报刊发表;与白城市图书馆合作推出42期“弘扬地域文学作品,共筑白城精神家园”地方文献作家作品主题展;推荐百余人次参与省作协培训。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作家的创作认知与水准。
文学作品作为时代风貌的镜鉴与民族精神的昂扬载体,始终是白城作家的自觉追求。探究其勃兴根源,梳理其独特内涵与特质,意义深远。
乡土叙事与网络写作的双向拓展
新时代背景下,白城小说创作在弘扬正气与贴近现实两方面均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显著跃升。现实题材佳作频出,深刻书写个体命运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洪流中的蜕变,生动映照思想观念与乡村面貌的时代巨变。
翟妍笔耕不辍,长篇小说《长河长》(获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与《霍林河的女人》(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获评作家出版社2024年度好书),聚焦不同时空女性的命运交响曲。其作品屡见于《十月》《中国作家》《小说选刊》《江南》等核心刊物。翟妍以实力与勤奋,开创了白城文学界多个“第一”:首位吉林省作协签约作家、首位吉林省十大优秀农民作家、首位参加全国作代会的白城代表。
李晓平作为公安部文联签约作家,深耕公安题材。长篇小说《心中有鬼》推出英文版并在越南发行;《雾中村》入选吉林省新山乡巨变重点作品;《密语》获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视转化推荐。
老作家张国庆年逾九旬,仍潜心创作近50万字《于凤至大传》(河南文艺出版社),以张学良原配夫人跌宕传奇的一生,为文史领域提供了宝贵参考。刘国苗的《敖包滩》(吉林省作协新山乡巨变重点作品)、曹德华的《烧锅往事》(吉林省作协重大题材作品),均以大安烧锅镇的微地域与小人物为切口,折射大时代的沧桑变迁,以浓郁的地域风情强化作品辨识度,人物刻画、情节铺陈与核心意蕴尽显吉林西部小说之美。
网络文学领域同样异彩纷呈。素老三(武秀红)700万字都市小说《女作家去做保姆》(《今日头条》连载),以亲身经历探讨社会议题,教育与现实意义俱佳。断章(《魅妻之秘》《官色缭绕》)、雪峰(《仙道厚黑录》《星空风暴》)、漫天妖(《残王毒妃》)、二十一刀(《港片:人在和联胜,乌鸦要掀我桌》)等作品在《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等平台发表,涵盖情感、玄幻、仙侠、都市等热门类型,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触动读者,拓展了吉林西部文学的版图。
散文、诗歌与儿童文学的情思深耕
散文创作方面,丁利被张笑天誉为“抒写霍林河岸人与自然情感的作家”。其《眼前飘来一道鞭影》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我的村庄我的母亲》获第二十四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散文集《远去的村庄》《鲁院日记》《鸟知道》凝结着对时代的深邃思考,其中《鸟知道》以生态视角吟咏人与自然,乡愁中饱含对生灵与生态的深切关怀。周云戈作为渔猎散文作家、田野文化学者,作品独具特色,《扁担王卖鱼儿》获第九届冰心散文提名奖、第四届吉林文学奖等,语言简洁隽永,情韵自然流淌,致力于打捞嫩江渔猎的似水年华。赵东海(散文集《五棵树上空的月亮》,散文《新疆三叠》入选吉林援疆作品集《阿勒泰的果实》)、李万彬、代鑫、郭岩等亦各具风采。
诗歌领域,葛筱强是“乡村诗学”的早期探索者与实践者,出版诗集《向海湖,或星象之书》《秋风来信》等,作品获施战军、陈先发、宁肯等多位名家肯定,部分作品译介至海外,是吉林省乃至国内21世纪诗歌的重要代表。老诗人雷天放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其《孤独圣火》《卡拉麦里》等诗集仍被读者铭记。艾蒿的诗歌敏锐深刻,2024年12月其九首儿童诗入围第二届东京国际儿童文学奖,实现了白城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突破。还有月光雪、孙海、林瑄、邹旭红、常伟红、赵洪庆等诗人亦日趋成熟。
儿童文学创作渐入佳境。李米童话《独特的生日礼物》获第二届谢璞儿童文学奖,出版《李米童话选》《米莎太太的大门》,发表大量童话及绘本作品。乔巨华、高岩(亦安)、刘冬梅的作品亦在《快乐语文》《新少年》等刊物崭露头角。
影视、非遗与报告文学的跨界共振
影视编剧领域成果颇丰。李泳群编剧电影《何以笙箫默》全球票房达3.52亿人民币,成为标杆。其小说《女特警——为你钟情》《为你钟情》《大上海深情年代》均成功影视化,电视剧《兄弟门》《浴血记者》《暗香》《天堂秀》《风和日丽》等市场反响热烈。张国庆倾力创作红色题材电影剧本《铸魂——陶铸在辽吉的岁月》,与央视电影频道深度合作推进拍摄。韩友、韩子龙执笔的史诗剧《乡村大业》(跨度120余年),已通过央视专业评估,筹备拍摄中。李晓平电影剧本《一个人的战争》获全国新媒体微视频大赛最佳剧本奖,《道是无情》(央视六套播出)获公安部金盾影视剧创作三等奖。翟妍《婚变》等10余部短剧、于艳丽《门当户对》等8部短剧亮相吉林电视台。付忠文编剧的《猫冬》(“爱奇艺”点击冠军,吉林卫视热播),《金秋》(脱贫攻坚献礼剧),《昆岗的号角》等均收获良好社会反响。
楹联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全国第十七座“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白城建成楹联文化街(2018年),依托白城师范学院建设“中国楹联文化长廊”,并将“楹联习俗”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英为传承人)。孙英、宋彩霞著《楹联文化概论》,系统梳理楹联文化,开创性将其纳入大学学分教育,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楹联教育模式。全国首创的“中国楹联文化馆”将于2025年5月开馆,旨在赓续薪火,弘扬国粹。
报告文学聚焦时代。李彤君深入军营创作的《枪魂》(吉林教育音像出版社),被誉为“中国枪械试验领域第一本报告文学”,深情讴歌国防科技军人,反响强烈。丁利长篇报告文学《八百里河湖》(入选2021年《全国新书目》),全景展现吉林西部河湖联通工程的生态效益与民生意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周云戈、赵东海等人反映吉林西部山乡巨变的《风景这边的故事》《牧风人》《踏地有痕》收录于报告文学集《黑土流金——山乡巨变的吉林答卷》。赵东海《沙戈荒上的新能源之光》入选中国电力作协2024年度“深扎”重点选题。吴云峰、李永志等老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亦具鲜明时代特色。
结语:十年观澜与精神栖居
十年耕耘,白城文学呈现出风格多元、观念纷呈的繁荣景象,映射出这片土地上文学领域的深刻嬗变与蓬勃活力。这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进取姿态,源于一批批作家的薪火相传与青年才俊的拔节生长。他们既胸怀全局视野,又能敏锐捕捉时代肌理与内在律动,在创作中真切传递新时代气象,这正是白城文学,尤其是现实题材创作努力的方向。
回望成就,更需清醒前行。在深情的乡土抒写之外,作家们需立足生活现场,贯通历史与当代,在本土文化沃土中探寻更具根性的艺术支点,赋予城市文学更富生命力的声音。白城文学当志存高远,以志同道合的姿态,汇聚书写正能量的和谐力量,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唯其如此,方能以其恒久的温暖之力,构筑起一片贴近太阳与灵魂的文学原乡,让持续生长的“白城文学精神”,从文字的繁茂走向精神的永恒栖居。
杜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其作品散见于《中国报道》《女作家学刊》《中国环境报》《文谈》《诗刊》《脊梁》《三角洲》《辽河》《中华读书报》等。参与撰写《吉林蓝皮书.吉林文化发展报告20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吉林西部文学”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课题,参与编辑2022、2023、2024《中国.樊湖诗歌年选》《绿野年度优秀作品选》《第一粒纽扣》等书籍,有诗歌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朝鲜文、蒙文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