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诗与民族精神
范云程
提示:9月2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华夏英雄史诗》的新书发布会,人民网、成都日报、新华文轩所属读者报都做了报道,四川画报进行了现场直播。本书作者做了题为《民族史诗与民族精神》的演讲。
下面是作者的讲话全文:
范云程的《华夏英雄史诗》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它是汉文学史上第一部华夏民族的英雄史诗,全书共分五部:《羿与嫦娥》、《大舜天子》、《伏羲子孙》、《鲧禹父子》和《华夏龙子》。书中描写了十多场部落战争,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总共三万多行,填补了华夏民族无英雄史诗的空白。
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创作本书的有关情况。
一、华夏民族必须有自己的英雄史诗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学家把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制国家建立初期这一阶段称为英雄时代。一切文化民族都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全世界众多民族都有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英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梵文的《摩诃婆罗多》,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都是这些民族著名的英雄史诗。在中国,有三个少数民族有英雄史诗,分别是藏族的《格萨尔》,蒙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唯独世界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华夏民族却没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能接受的事实。也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华夏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创造一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借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要创作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无论精力或财力对我都是不堪承负的。写作这部史诗需要大量的典籍资料,全得靠自己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去搜集或购买;书中所写的许多地方都要去实地考察,每次花费几千,全都只能自掏腰包,这对于收入微薄且有沉重家庭负担的我,就是不小的压力。更要命的是时间,在我开始动笔写作英雄史诗的前二十年,一直都在高三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有全校文学社的指导工作。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工作如牛负重,每天都是晚上十点下班写作到凌晨两点,早上六点起床到班辅导,从没有过星期和节假日,也没有过寒暑假。我在创作英雄史诗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但我没有后退的余地,不完成英雄史诗的创作我死不瞑目!正是这种长时期的坚持,才最终完成了这部规模宏大的著作。
二、探索华夏民族的族源,解码龙图腾的形成过程
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华夏民族之所以没有产生自己的英雄史诗,是因为中国没有完整的体系神话。古希腊有,那就是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系;而中国没有。但我们却有清晰而悠久的古史传说系统,这就是两个五帝的传说: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即黄帝父亲少典氏的帝系(《大戴礼》、《史记》);二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帝的传说(《吕氏春秋》、《淮南子》),前者从纵的方面显示时间的先后,后者从横的方面显示部族之间的关系,即华夏民族的组成结构。中心点就是华夏民族的族徽龙图腾。它实际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完整体系。
前一个五帝传说显示的是华夏龙的形成时间,龙的形成是经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最终在大禹父子时完成的;从结构成分上讲,龙的形成是由“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大部族为主体的氏族部落构成的。
在祖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经住着成百上千的氏族部落,组成百姓部落联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五个大的部族,即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方天帝)为代表的部落或部族。每个部族都有各自信奉的图腾。黄帝族由熊而传下来的主体是太行山以及河洛地区的马部落,《山海经•北山经》说:“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人面者二十神。” 《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其后裔鲧的夏部落开初也是以马为图腾的;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伏羲“人面蛇身”,所属部族的标志是蛇;鹰爪代表的是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族系;颛顼死而“为鱼妇”,其部族以鱼类水生动物为图腾。再看龙的构成:马头,马鬃、马尾,牛角、牛耳(有的龙形为牛角;有的龙形为鹿角,鹿是古代肃慎即以后满族先人的图腾),蛇身,鹰爪,鱼鳞。龙就是综合了这五大部族特征的一个复合图腾。
五大部族的斗争在黄帝时候已经开始,先有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继后又有黄帝与蚩尤(形象牛角,姜姓,炎帝系)的战争,主战场在涿鹿(今河北涿县)。黄帝初始不胜,就到泰山求助玄女。玄女“人面鸟身”,是当时黄河下游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强大的母系部落领袖。黄帝得到鸟族的帮助,战时,“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雕、鶡、鹰、鸢为旗帜”(《列子•黄帝篇》),说明黄帝一方除了熊等兽类为图腾的部落之外,还有众多鸟族部落参战,因此才战胜蚩尤,炎帝族从此退居南方。鸟族进入父系制后,杰出的首领是少昊。
黄夷联盟对阵炎帝族,是此后持续数百年的古代部落战争的基本阵线,到了尧舜禹时期更进入白热化程度。
中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更是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此时的黄帝族已分化成高阳与高辛两大部系。(颛顼高阳氏从小在少昊的鸟族长大,与鸟族关系亲密;帝喾高辛氏妻姜源,炎帝系)尧后是高阳部族的舜还是高辛部族的尧子丹朱继任部落联盟酋长,是两大族群集团的斗争。鸟族支持舜代尧位,炎帝系的牛族(三苗)支持丹朱继承尧位,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部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丹水大战。舜得到鸟族的强力支持取胜,炎帝后裔三苗退居长江以南。禹的父亲鲧是带领民众治水的大英雄,因为在洪水到来时,取了帝尧部落的沃土筑堤堵水,因此而遭诛,死后化为黄龙入于羽渊。禹继承父志治理洪水,治水的过程同时也在进行削平族群山头的部落战争,先后征服了留在北方的炎帝后裔共工部落,淮河流域的无支祁部落和南方的防风部落,确立了黄帝后裔夏部落在联盟的领导地位,奉龙为部落图腾;同时宣布分天下为九州,摧毁以姓氏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改行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新的贡赋制度,从而为新的奴隶制国家奠定了基础。禹的儿子启联合鸟族打败三苗,结束了黄炎两大部族持续数百年的战争。黄炎战争结束之后,黄夷联盟的冲突日趋尖锐,龙凤两大文化集团在箕山、阳城展开决战,启得到伏羲后裔蛇族的支持击溃了鸟族大头领伯益的军队,随后又在甘亭(今西安南郊的户县)打败了西迁的鸟族有户部落的反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表明以马、以牛、以鸟、以蛇、以鱼等各种图腾为标志的氏族制度解体,以龙为族徽的统一的华夏民族业已形成。龙也是夏王朝的国徽,而且成为历朝历代各个王朝的国家标志。
英雄史诗反映的就是神州大地上各个部落斗争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作为民族标志的“龙”图腾的形成演变过程。
三、呼唤和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战胜自然的能力,人不再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就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它也同时使人滋生惰性,失去不畏艰险的热忱和开拓创业的勇气;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文明社会的权势金钱,又抑制、淡化人们古朴的道义感,使人精神蜕变、道德沦丧和价值观错位。这就需要发掘本民族的灵魂和传统文化的精粹来净化世人的感情,激励今人的斗志,即呼唤和弘扬民族精神,克服自身的惰性,催动民族的腾飞。
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是民族的灵魂,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民众的生存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
史诗中的英雄都具有牺牲自我、献身民众的精神。《羿与嫦娥》的主人公羿原本是天神,在天廷有显赫的地位和幸福的家庭。但为了拯救受难的百姓,他告别爱妻嫦娥来到下界,射落荼毒生灵的九日,诛杀为害百姓的猰貐、凿齿、大风、九婴、修蛇、封猪、惩治恶神河伯,使万民过上平和安宁的日子。十日是天帝的儿子,猰貐是天帝的宠臣,羿为民除害的行动触怒了天帝,获罪遭贬,而且连累妻子嫦娥也被逐出天国,英雄羿对此无怨无悔。最后妻子奔月,他被小人谋害,羿的悲剧唤起的是万民对他永远的怀念和敬仰。又如《鲧禹父子》中的英雄鲧,在滔滔洪水到来的时候,也是不顾个人安危,竟敢触忤天帝旨意,毅然带领民众取土筑堤,阻挡洪水,因此而遭诛。儿子禹承继父志治水,与涂山女定情八年才结婚,新婚四日别妻赴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生下十多年连名字都没有顾得上给他取,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婚姻和家庭全都献给了伟大的治水事业。
2、不畏艰难险阻、无视“成例”的开拓精神
华夏民族不是一个长于保守、拙于进取的民族,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是我们古朴的民族精神。《伏羲子孙》中的巴部落头领廪君(又名务相)遵照祖宗神的谕示:要到大地的西南方去开拓一片使部落繁荣昌盛的乐土,带领族人从鄂西逆长江西迁,途经三峡时,洪水卷走了他的妻子,他仍然忍痛带领族人前进;到了大宁河,飞蛾部落女头领盐水女神(巫姑)爱上了廪君,但廪君并不安于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温馨的爱情不能磨损他创造英雄业绩的意志,于是劝说恋人离开山洞,与自己一道西去建立部落新村。但盐神不肯放弃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带领族人千方百计阻拦。守成和创新爆发激烈冲突,廪君只得忍痛射杀情人,带领巴氏部落走出洞穴,告别采集、狩猎生活,西去建立了古巴国,开始新的农耕生活。廪君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刚毅、勇猛和坚不可摧的意志都是十分可贵的。
3、面对强敌入侵不屈不挠殊死抗争的精神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华夏民族曾经多次遭遇过外敌入侵,每次都进行过英勇的抗争。这是与华夏先民勇于抗击外来强敌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以少昊鸟族的有易部落为例,他们被河南的子姓部落灭绝,酋长和部落的青壮男人都被杀害,大批女人被虏为奴。被虏去的女人宁愿撞死在石头上也不甘受敌人的蹂躏,幸存的老人和妇女逃进太行山里,又再次举起反抗大旗。在部落英雄启明带领下渡河南迁,又由东向西至渭水流域,在那里重新建立起强大的有户部落。在龙凤大决战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夏王启的大军,有户族的“男人、 女人、老人和小孩子,手举着锹、锄、木棒和刀斧,全都奋不顾身地向敌人扑去。”西迁的鸟族再次被灭绝,但从族人血泊中逃出来的一个七八岁的鸟族小男孩,继续踏上复仇抗争的道路。这就是后来复仇终止夏政权数十年的后羿。西迁鸟族的后裔在沉寂了近两千年后又再次崛起,建立起统一群雄的秦帝国。其生命力之顽强,让人叹为观止。华夏民族是由众多的氏族部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而成的,每个部落或部族在面对强敌时都进行过殊死的抗争,并最终凝聚成全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绵延的根本。
4、宽以待人的品性和兼收并容的宽阔胸襟
华夏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它创造了世界上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与华夏民族包容和兼容的品性分不开的。华夏民族是由神州大地上成百上千的氏族部落斗争融合而成的。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正是具有这种包容精神、对促进民族大融合起着重要作用的杰出领袖。《大舜天子》的主人公舜,受到父亲瞽叟、后娘的虐待,父母和弟象多次设谋害他,舜却以德报怨,表现出宽容的胸襟,故能在摄政之后就启用高阳氏的“八恺”、高辛氏的“八元”这十六个被尧搁置的能人。在与三苗的战争中,舜把自己的妹妹裸手派到敌军去宣示和平,让自己的部队在三苗军营前“执干戚而舞”,他本人则登台抚琴歌《南风之歌》,最后两军在阵前互执干戚舞蹈联欢,由此促进了黄帝族、夷族和炎帝族的和解和进一步融合。禹的儿子启更是一个多元文化造就的奇才,他的身上有黄帝族的刚毅勇猛,也有伏羲族的睿智聪明,他的卓越军事才干还得益于鸟夷文化的哺育。他创作的音乐更是吸收了神州大地各个部落部族的营养,使之成为音乐上的天才奇葩。华夏民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是多元的。多元化保证了华夏民族和民族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奠定这种多元化的基础就是我们民族的包容和兼容的品性。
5、顶天立地的豪气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华夏先民中的英雄,具有顶天立地的豪气,像羿、像鲧那样的英雄,直面强大的自然灾害、狞猛的山精水怪,都是一往直前,万死不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鲧治水未果就蒙冤被诛。死后的亡灵越过群山,前往西天去请求诸巫用不死之药救活后继续治水。他死后三年尸体不腐,其意志坚韧到能抗击死亡,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神化生出一个刚毅的儿子来承继自己的事业。《山海经•海内经》说:“鲧腹生禹”。民众都相信禹是鲧的肚腹中生出的一条虬龙。在禹分流九河治理洪水时,不知河道该如何走才能泄洪入海,鲧就化成一条黄龙从早到晚以尾划地,在地上标出导河的线路,终日劳作不息,全然置伤痛劳累于不顾。他的精神和意志绝然不是死亡中断得了的。鲧这种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孕育过历朝历代的志士仁人,爱国诗人屈原就在诗中处处以鲧的品行和遭遇同自己相比,把鲧的人格做自己的楷模。
6、鲜明的善恶观念和对真爱的执着追求
中国神话的神祇或史诗中的英雄都有鲜明的善恶观,在两性关系上执着地追求真诚的情爱。在西方文化中,许多神祇或英雄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道义原则,有时甚至只是因为个人的好恶或寻取开心,一场规模宏大的特洛伊战争,竟是因为赫拉、雅典娜、阿佛狄罗德三个女人争谁最漂亮就被挑动起来。在两性关系上更显得十分随意,古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正式妻子就有七个,包括他的胞姐、表姐、姑妈、姨妈,而且与众多的神界女子和人间王后有外遇,每次逢场作戏都有果实,整个奥林匹斯神系都通过宙斯的乱伦做纽带来组成。中国的神话重视道德伦理。神和英雄一般都把维护族群利益、抗暴扶弱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两性关系上极少群婚制的痕迹,追求情感上的至爱。在《羿与嫦娥》中,当英雄羿在洛河边上看到河伯追赶毒打洛神时,立刻挺身而出抗击恶神的暴力,保护这个自己从不认识的柔弱女子。这种精神演绎成后来侠士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洛水女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对羿爱慕崇敬,当羿救助洛神时,又遭遇到妻子奔月的痛苦,但羿在此时也没有动摇对嫦娥的爱情。而嫦娥为了羿宁可放弃天国的富贵来到人间过苦日子,她的爱情也是忠贞不二的。奔月是因为逢蒙抢夺仙药,她怕落入恶徒之手而在情急中吞食,随后便不能自控升天。大禹和涂山女相识八年后才结婚,新婚四日即别妻赴任,治水过程中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人在长久的分离中苦思久等,却始终不离不弃。英雄们对爱的追求,不计功利得失,不计生死安危,执着真诚。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特点,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活力的民族。丢失民族精神,则会使人变得懒惰而不再勤奋,变得贪婪自私而没有公共爱心,变得保守而不思进取,变得软弱而不再坚强,变得浮躁而缺少信念,社会就会充斥欺诈和背叛,失却诚实和忠贞。因此,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绝不是一件可以等闲视之的事。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