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韶山
作者:钱绪彬
这个初冬,迎着明媚的阳光,我走进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接受心灵洗礼,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
首次瞻仰毛主席故居,我内心是有些激动的。我紧跟游客们朝前走,来到毛主席故居门前,故居右侧是领居家,堂屋共用。在堂屋左侧,我看到墙上挂的黑白照片,那是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家乡和乡亲们的合影。堂屋旁边是厨房,在1921年春,毛主席在火塘旁召开家庭会议,教育亲人投身解放事业。在横屋里,我还看到了摆放的桌子板凳,1925年和1927年,毛主席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和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在这里召开过小型会议。
再往里走,是毛主席父母的卧室,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房内,除了一张床外,还有一个柜子,一张长方形带抽屉的桌上摆放着一把算盘,旁边有两条大小不一的板凳,墙上挂着毛主席父母的照片。在毛主席卧室的墙上有两幅照片,一幅是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的合影,另一幅是毛主席三兄弟和母亲的合影。最尽头,是毛主席二弟毛泽覃和大弟毛泽民的卧室。穿过天井,还有猪圈、牛栏、农具房、碓屋等等。
走出故居,环顾四周,目之所及视野开阔,农舍和池塘掩映在树木竹林间,四面环山。在故居前,我与同行的朋友拍下珍贵的合影。离开时我快速跑到故居对面,放眼望去,门前的池塘,拥挤的人潮,及周围草木衬托着整个故居,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连忙拍下精彩瞬间。
故居不远处,便是毛主席铜像广场。我们慢步在宽敞的瞻仰大道上,沿途周围巨石上雕刻着毛主席《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 《蝶恋花·答李淑一》 等诗词,引人驻足颂念、遐思。前方,在鲜花拥簇的旗帜上印有“为人民服务”5个金色大字,我驻足拍照留念,意在警醒自己,要牢记初心,有所作为,永不褪色。
我们走过183米长的瞻仰大道,来到毛主席铜像前。这里,年轻人、老人、孩子,各年龄段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我们不曾相识,也不知来自何方,可此刻我们目标一致——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在毛主席铜像前鞠躬致敬,表达我们的敬仰与怀念。
我站在主席铜像前,想起了81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首次系统阐述党的文艺主张,创造性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重要论断,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基本方针,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将与武汉铁路局文学分会的同仁一道,拿起手中的笔,深入生活,实地采访,潜心挖掘,努力讲好武铁故事,传播武铁声音。这也是对毛主席最好的怀念。我挺胸抬头站在主席铜像前拍照时,仿佛听见他的声音——牢记使命,勇往直前。
行程最后,我们一行人一起给毛主席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并缓步绕行铜像一周,瞻仰伟人风范,深情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临行前,我回望毛主席铜像,久久不愿离开。
作者简介:钱绪彬,湖北长阳人,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宜昌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网站和微信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