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红军连队的九个炊事员

红军连队的九个炊事员

 

作者:何世灿

 

长征的时候,红三军团一个连队的司务长姓谢,他的手下只有九个炊事员,炊事班长姓钱,江西吉安人,矮矮个子,身板挺结实,脸色黝黑,显得老练稳沉;副班长姓刘,江西兴国人,中等身材,性格开朗,言辞幽默诙谐,好说笑话;年龄稍大挑水的老王,也是江西老表。其余六个战士,有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的,也有四川、贵州的,可算“五湖四海”,大家走到一起了。

那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东西,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开党小组会的时候,他们还给司务长提意见,说他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万一到前边弄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他们都是为战士着想,司务长没有什么话说,只好让他们多挑些。

漫长的行军路上,炊事班最热闹、够快乐,锅撞勺,碗碰盆,奏起锅碗盆交响乐,叮叮噹噹响一通。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支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这个炊事班就不约而同地说:“看,我们的戏班子来了!他们还嘘着哨子走得可高兴啦!就像六七十斤的担子没放在肩上一样飞跑。”

可是,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特别是进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环境恶劣的贵州境内,有时粮食供给困难,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们时常需跋山涉水,抢在部队前头,搜罗些粗粝的杂粮,亲自动手加工。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忙着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之际,他们还需忙着搭灶支锅、劈柴生火、洗菜烹饪,每晚仅得寥寥数小时安歇。

红军进入贵州,从黎平、猴场到遵义稍得休整。“遵义会议”以后,部队奉命立即向赤水土城一带疾进。在土城的东南山上(桐子窝、凤凰咀)阻止尾追前来的敌人,连队坚守在青杠坡战斗的前沿阵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上前线送饭都被敌人的火力堵回来。战士们一天一夜没饭吃啦!副班长老刘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围着锅灶团团转,他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一阵,然后对司务长报告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饭背上身,就和老王匆匆忙忙走了。司务长问炊事班其他几个战士在山头上看着他身影,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老刘在后,飞快地从敌人的封锁线上跑过去。大家正要拍手叫好,突然敌人的轻机枪“嘟、嘟、嘟”响个不停,恍惚中老王一个跟头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随着“呯、呯、呯”枪声倒下了。司务长和战士心头一沉,悲愤交加,以为两人已英勇捐躯,久久难以自拔于哀痛之中。谁料半夜时分,两人竟悄无声息地重返营地。大家很惊奇而又高兴,可副班长老刘却风趣地说:“我上阴曹地府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让小鬼挡住门,不要我进去?”原来他俩事前商量为了蒙骗敌人,故意在前进时的枪声中倒下的,凭借机警、勇敢,终于把饭送上前线。

次日凌晨,连队撤出阵地脱离接触之敌,从土城上游过浮桥,西渡赤水河,到四川古蔺再转到云南扎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