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用镜头留住乡愁


《用镜头留住乡愁》
——序陈有柱影集《我的文安洼》
 
文/井秋峰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是乡土的。在乡土中国,家就是生活过的老房子,就是父母。以前的游子是指远离家乡的人,而今,社会变化巨大且迅速,与过去慢生活节奏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产生过刻舟求剑的错觉,今日之我非是生活在昨日之我的场域,我们似乎没有离开家,可原来家的环境变了,家也在变,这难道不是离开?既然是离开就会有与游子相类似的情感波动,继而演变成乡愁。无论离家的游子,还是不离家的游子,都会因对曾经的乡园故土不舍而惆怅,每个人心里皆隐藏着缕缕乡愁,它们如冬眠于地下的春草,只等和风一吹,便一一醒来,转眼便绿的没边没际。陈有柱的摄影集《我的文安洼》将用它特有方式引起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共鸣,对于我们这些患了乡愁症候的病人,它是药。
   
有柱是我的同学,更是挚友。他在警校学习期间接触相机,到后来痴迷于摄影,且在摄影之路上不断前行,先后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在线影展、腾讯网摄影师作品展及2011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并多次获得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优秀摄影奖等,201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16年出版摄影集《乡村武把式》。
   
有柱把他即将出的摄影集电子版发给我,几个版本的小样给我送过来,并多次说到他此次出版摄影集的想法,从计划、选作品,到多次调整内容,历时时间较长。看得出来,他这次不同以往,一方面是要做到尽善尽美,一方面是在回望自己摄影之路上的印痕并对其过往进行细致梳理吧。他甄选近些年来自己比较满意的乡情作品,分成乡村符码、老房子、童年记忆、乡村葬礼咏叹、怀念父亲、乡村风景和村落鸟瞰等几部分,每部分都配上文字,说明作品拍摄时的想法、如何选题、构图、技巧等,或记叙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或阐述作品蕴含奥义,或介绍作品中物件的特点与用途等。
   
要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那个地方去,“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不方便去,搜集那个地方的信息也是一个办法,搜集它的文字信息或者图片信息。在图片中,我以为首选那个地方的摄影作品,好的摄影作品传播迅速且广泛,容易被找到,这算是个捷径吧。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安不缺少美,文安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摄影家来说,他们手上的镜头就是他们的眼睛。文安因为有陈有 柱这样的摄影家而愈加可爱并焕发更多精彩,他用镜头呈现了文安过去与当下,留住了我的乡愁,留住了文安人的乡愁。
   
文安洼地处海河流域的下游,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河下梢”,为河北省著名的八大洼淀之一。历来以土质肥沃、资源丰富而闻名遐迩。按《辞海》注释:文安洼在河北省文安、大城及天津市静海县间,子牙河和大清河下游的三角地带。洼内地势呈碟形,低洼封闭,最低处为洼中心的马武营村附近,按大沽高程仅为海拔3.6米。文安洼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文安约占860平方公里。有柱眼里的文安洼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文安洼,而是他心中的文安洼,是整个文安县域,称呼文安洼是以点带面在称呼文安县,是对文安洼的偏爱使然。方圆百里的文安,到处都有有柱的足迹,我陪他去过县域南边的安祖店,北边的西码头,西边的兴隆宫北面千里堤,他自己到过的地方更远。提起出文安县城东行二十五华里的马武营,有俗语说“马武营,生的苦,东西赶集二十五”,自马武营再行二十多华里方到德归,马武营周围田多人稀,文安城向东广袤的土地才是实际上的文安洼所在地。而恰恰在真正文安洼,乃至整个文安东部,我陪有柱拍摄了什么,仔细想想,好像没有,是我的遗憾。有柱的摄影作品是风筝,他的足迹是风筝线。
   
要认识一个作者,就读他的代表作或者经典之作;要熟悉一个作者,就读他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要研究一个作者,除了读他的作品以外,还要了解作者本人。这本摄影集中的每幅作品无疑皆是有柱非常重要的作品,且多数是他的代表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多次出现在他的不同摄影展中,也得到过许多行家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我反复欣赏他摄影集里的作品,每幅都令我爱不释手,它们或选材独特,或立意新颖,或构图巧妙,或用光大胆,或摄技精湛,或率真有趣。老房子和童年记忆两组照片勾起我久远的回忆,似乎门槛里面是我的童年,童年的我在老房子里做游戏;怀念父亲那组照片让我的眼睛几度湿润,亲人远去,可一些瞬间却深印我们脑海,仿佛他们的声音还在,他们的笑容还在,他们的温度还在。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有柱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内心澄澈,他单纯、善良、真实。他为事,一是一,二是二;他为人,直来直去,率性真诚。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的写照,有柱的摄影作品与他本人一样,它们有着有柱的脾气秉性,有着有柱精神气质,读他的作品如读他的人。他拍摄的荷花是荷花,更是他自己;他拍摄的孩子是那个孩子,更是他自己。他的性情契合了成为大师的条件。
   
有一个爱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这个爱好当做事业干。有柱对摄影的执着与专注令人钦佩,他视摄影如同生命,几十年来,他从未中断对摄影艺术的探索,除了一年四季到处拍摄作品外,他还广泛涉猎与摄影相关知识,实践中注重理论指引,自觉提升美学修养。他家中和单位的书橱里皆摆放着大量摄影理论、美学常识和著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等书籍,他常研读的有《摄影教程》《美学七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没有学识、修养,是不会成为大师的。有柱的摄影天赋加之勤奋学习,也契合了成为大师的条件。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部好摄影作品,除了人的因素,也与相机不无关系。有柱爱惜他曾拥有过的每一部相机,说起它们如数家珍。1986年,有柱拥有了人生第一部相机,这部相机型号是海鸥4B120。以后,他用过海鸥DF135相机、海鸥D300相机、佳能EOS50E相机等,这些都是胶卷相机,它们一路陪伴着有柱,从初学者到摄影迷,再到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由稚嫩到成熟,由遇到什么拍什么到自觉拍什么。他的作品逐渐进入大家视野,被许多人喜爱,影响开始广泛。作为一名摄影家,对摄影器材的辩识与选择也是一种修炼,常有摄影朋友求他推荐相机,请教相机的使用。进入数码时代后,有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是2002年买的富士2440小数码,之后买过佳能300D、佳能5D、佳能1D2,现在用的是佳能1DX。期间还用过苏联产的基辅60相机,它是一部胶卷相机,使用120胶卷,打冬网那组照片就是用基辅60拍摄的。
   
航拍带给人全新感受,大视野,大场面,令读者震撼,是一般相机拍摄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反复比对,犹豫再三,有柱最终咬牙购进一架大疆悟PRO型号无人机。他按照说明书废寝忘食地练习,没多久便能得心应手地操控无人机了。有了无人机,他对文安大多乡村进行了航拍,航拍照片被有些部门或组织一再使用。无人机无疑拓展了有柱的拍摄空间,也激发了他创作摄影作品的更多想法,他视这架无人机如宝贝。有一次,由于操作失误,有柱心爱的无人机触到了高压线并被悬挂其上,距地十几米,高压线不同树枝,他眼睁睁看着无人机摸不着够不到,只有望机兴叹。靠自己实在没办法取回无人机,他只好驱车跑了数十里找到当地电业部门,多方求助才把他的无人机解救下来,幸好无人机无大碍,受伤的尾翼重新更换后,便又可起飞拍照了。
   
有柱不但自己醉心摄影,他还带动许多人走上摄影之路,他组建随心摄影俱乐部,多次举办摄影讲座,召集摄影爱好者采风,主编并推送影像随心微信公众号,不少人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文安摄影高手,并拍摄出很多佳作。在近来文安影展中,不论是参加人数还是作品水平都有显见的提升,这与有柱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有柱有计划地进行专题拍摄的尝试,并取得成功。他的摄影专题《乡村影像》入选2011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他的摄影专题新作《数九寒天,白洋淀中送气人》在河北摄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他还有许多专题拍摄的想法,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比如《文化人物》《乡村教师》《老房子》等。
   
有柱嘱我为他的摄影集写序,我推脱再三,一是我于摄影是外行,外行说不了内行话;二是有柱的摄影作品非常优秀,我担心自己的文字不能为他摄影集增色,反倒令其减分。我跟有柱建议请名家为序,他没丝毫犹豫就否定了,意思还是愿意让我为之。也罢,在这里我把我了解的好友有柱与摄影的不解之缘的一些片段记录下来,权作序。
                
2018年2月12日
 
作者简介:
井秋峰,河北文安人。热爱诗歌。廊坊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2008年设立每年一届的“井秋峰短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