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以笔为刃,书写时代的文学大家
袁竹
引言:时代与文学的行者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何建明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报告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创作生涯横跨多个时代,始终紧密贴合时代脉搏,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记录者与文学书写者。
何建明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成长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民的生活百态,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丰厚滋养。他的创作生涯,从早期对个体奋斗故事的关注,逐渐拓展到对国家重大事件、社会深刻变革的全景式展现,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从 1978 年受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影响,创作第一篇报告文学《腾飞吧,苍龙》开始,何建明便踏上了用文学记录时代的征程。此后,他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 60 余部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文学的方式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与深刻变革。
一、创作历程: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早期探索与积累
何建明的创作生涯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那时的他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在军旅生活的滋养下,出版过长篇小说和数部中短篇小说 ,这些早期创作,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表达经验,也锤炼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1978 年,是何建明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他对报告文学的热爱之路。受这部作品的影响,何建明开启了报告文学的创作之旅,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腾飞吧,苍龙》应运而生。这部作品记述了地质工程师赵庆龙在贫瘠的戈壁之地引水开源的故事,展现了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何建明向茅盾主编的《时代的报告》杂志投稿,作品被正式刊出后,在建国 35 周年之际被评为 “建国以来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之一,被收入 1984 年出版的《为了你,我的祖国》知名作家文集。此后,1986 年,何建明出版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缉私大王》,收录了《缉私大王》《在那遥远的地方》《母亲颂》《洞天历险记》等多篇纪实题材作品。这些早期作品,题材多聚焦于基层建设者、军旅生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虽然在叙事手法和思想深度上还稍显稚嫩,但已初步展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独特理解,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名作与影响力初显
1998 年,何建明推出长篇报告文学《落泪是金》,这部作品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何建明声名鹊起,成为报告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落泪是金》以 “地毯式” 的采访挖掘到贫困大学生们不为人知的经历与内心世界,第一次将中国贫困大学生问题摆在公众面前 。何建明走访了 40 多所大学,采访对象多达 400 多人,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这些大学生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作品中,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了凑齐学费而四处奔波、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的场景,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落泪是金》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它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更在于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许多爱心人士在读完作品后,纷纷伸出援手,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这部作品也为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做了生动诠释,证明了报告文学不仅可以记录时代,还能推动社会进步。它让人们看到了报告文学的力量,也让何建明在报告文学领域站稳了脚跟,为他后续的创作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多元题材与深化主题的中期创作
在成名之后,何建明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拓展创作领域,深化作品主题。他的中期创作涵盖了更为广泛的题材,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到社会民生问题,从历史事件回顾到当代社会变革,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呈现。
2003 年,何建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他 5 赴三峡移民工地、6 个省市的移民点,采访 90 余人,完成了这部真实客观和形象生动地反映三峡移民工程的优秀文学力作。作品以史诗性和文学性的语言,展现了三峡移民这一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的艰辛与奉献 。三峡移民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涉及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其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何建明深入移民一线,亲身感受移民们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记录下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他笔下的移民们,有的为了支持工程建设,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有的在新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努力重建生活。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移民们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也反映了国家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妥善安排。
在反腐败题材方面,2002 年发表的《根本利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反腐败的先行之作,在全国轰动一时,并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赞赏。作品主人公被中纪委树为全党纪委干部的榜样,并成为 “感动中国” 人物。何建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腐败现象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他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更展现了纪检干部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与腐败行为作斗争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反腐败斗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为广大干部群众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
此外,何建明还关注到社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如教育、环保等。他的作品《中国高考报告》对中国高考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永远的红树林》则开创了 “报章体报告文学” 之先河,以独特的文体形式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体现了何建明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创作内涵,提升了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影响力。
(四)新时代的担当与创新
进入新时代,何建明的创作更加紧密地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他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创新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2017 年出版的《那山,那水》,是何建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深入书写。该作品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记录了浙江安吉和小山村余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发生的巨变。何建明深入安吉和余村,实地考察当地的生态建设成果,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变化。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安吉和余村从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到如今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转变过程。在他的笔下,安吉和余村的绿水青山成为了真正的金山银山,当地居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2019 年的《大桥》聚焦港珠澳大桥核心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曲折,以及建设者们凭借勇气、毅力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的历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何建明深入工程现场,采访了众多建设者,生动展现了他们为实现中国桥梁建设的新跨越,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作品中,建设者们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施工环境以及技术难题时,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赞歌,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创造精神、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不断攀登新高峰。
何建明还在创作手法上不断创新,他将文学性与新闻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语言运用上,他也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贴合主题和读者的阅读需求。他的这些创新举措,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让他的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题材选择:聚焦国计民生的宏大叙事
(一)重大历史事件与国家叙事
何建明的创作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多部作品聚焦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宏大的叙事展现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在《国家 ——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中,何建明紧扣利比亚撤侨事件,全景式地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在利比亚撤侨行动的全过程 。2011 年 2 月中旬,利比亚突发内战,局势失控,在利比亚的中国侨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撤回侨民。何建明通过深入采访事件的亲历者,将这个艰难而伟大的撤侨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这部作品中,何建明展现了中国政府在面对危机时的果断决策和强大行动力。中国调派了 182 架次中国民航包机、24 架次军机,租用了 70 架次外航包机、22 艘次外籍邮轮、1000 余辆次客车,动用了 5 艘货轮、1 艘军舰,海陆空三路出击,涉及 40 余个国家,在短短 12 天时间内,将 35860 名同胞安全撤离和转运回国,且无一例伤亡事件出现 。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大国风范,更彰显了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中国外交理念。何建明通过对撤侨行动中一个个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如外交官们临危不惧、深入险境与各方谈判,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协调、保障侨民安全等,生动地展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关爱和保护,以及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这种对国家行动的细致描绘,深刻地体现了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力量和民族的凝聚力。
《革命者》同样是何建明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次深刻书写。这部作品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上海的艰难岁月中,一批革命者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中共党史 。何建明回望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年代凝聚和铸造的革命初心,礼赞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的使命担当。他紧扣 “革命者” 的主题,聚焦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群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 。在作品中,何建明通过对革命者们的事迹和精神的深入挖掘,如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等,生动地阐释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这一命题,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伟大精神,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来之不易,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二)社会热点与民生问题
何建明对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这些问题,以文学的方式引起社会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变革。《落泪是金》是他关注民生问题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聚焦于中国贫困大学生问题。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贫困大学生群体逐渐凸显,但这一问题却长期被忽视 。何建明走访了 40 多所大学,采访对象多达 400 多人,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作品中展现了贫困大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有的为了凑齐学费,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甚至去做一些艰苦危险的工作;有的在生活中节衣缩食,忍受着物质匮乏带来的艰辛;还有的在面对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却依然坚持追求知识 。
《落泪是金》的出版,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让人们看到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许多爱心人士在读完作品后,纷纷伸出援手,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这部作品以文学的力量推动了社会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
在《共和国告急》中,何建明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矿难问题。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中国矿难频发,2000 年,中国矿难死亡人数逾万;2001 年,中国矿工企业伤亡事故 11402 起,死亡人数总计 12554 人;2002 年,6.20 黑龙江鸡西矿难,死亡人数 115 人;2003 年,全国特大矿难此起彼伏,川东北气矿井喷,一喷喷死 234 人 。何建明以第一部揭露中国矿难内幕的滴血报告,用血淋淋的事实揭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被金钱和利益熏黑了的心像一颗毒瘤,在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上正迅速滋生,它驱使人们不顾一切后果地对矿山滥采滥挖,以致矿难频发,造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死难的惨剧层出不穷 。他通过对具体矿难事件的描写,以及对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如监管不力、安全意识淡薄、利益驱动等,呼吁社会重视矿难问题,加强对矿山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这部作品引起了社会对矿难问题的高度关注,推动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矿难的发生频率,体现了何建明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地域发展与时代变迁
何建明的作品还关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地域发展的描写,反映时代的变迁和进步。《那山,那水》以浙江湖州安吉余村为基点,展现了余村人民在 “两山” 重要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何建明先后 5 次深入余村进行采访调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余村从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到如今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转变过程。过去,余村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经济,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青山不再,绿水不再。随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提出,余村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毅然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 。如今的余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何建明通过对余村发展变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也反映了中国在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探索,以及时代精神在地域发展中的体现。
《浦东史诗》则聚焦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展现了浦东从一片农田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何建明在作品中回顾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规划决策,到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再到如今的繁荣发展,他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波澜壮阔。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资金短缺、技术难题、观念转变等,但他们凭借着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今的浦东,高楼林立,经济繁荣,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浦东史诗》不仅是对浦东发展的记录,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颂,反映了中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前进的步伐和伟大的时代精神。
(四)人物群像:平凡与伟大的交织
在何建明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在《部长与国家》中,何建明塑造了余秋里这一英雄形象。余秋里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他肩负起了重要的领导责任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石油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余秋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石油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他身先士卒,深入一线,与工人们同甘共苦,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激励着工人们的斗志。在他的领导下,大庆油田成功开发,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何建明通过对余秋里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了英雄人物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力量。
除了英雄人物,何建明也非常关注平凡人物的故事。在《落泪是金》中,那些贫困大学生就是平凡人物的代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尽管他们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困境中顽强地前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人在生活中积极乐观,用自己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人;还有一些人在面对困难时,互相帮助,展现出了团结友爱的精神 。何建明通过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和乐观,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伟大力量,也让人们对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同情。
这些英雄人物和平凡人物在何建明的作品中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平凡人物的故事则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温暖,体会到每一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何建明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是由无数英雄人物和平凡人物共同推动的,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也成为了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作风格:纪实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一)深入实地的采访与真实记录
何建明始终将深入实地采访视为创作的基石,他坚信只有亲身抵达事件现场,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才能获取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从而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创作《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时,为了真实呈现三峡移民这一宏大历史事件,何建明 5 次奔赴三峡移民工地以及 6 个省市的移民点,采访人数多达 90 余人 。他深入移民家庭,与移民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搬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牺牲。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移民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未来期望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记录。通过这些深入的采访,何建明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作品中,他如实记录了移民们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时的不舍与眷恋,以及在新环境中努力适应、重建生活的艰辛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三峡移民的伟大与不易。
在创作《大桥》时,为了展现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何建明同样深入工程现场 。他穿梭于大桥建设的各个角落,与建设者们一同在高温酷暑、狂风暴雨中坚守岗位,亲身感受他们工作的艰辛。他采访了总工程师林鸣等众多建设者,了解他们在面对技术难题、恶劣环境时的内心想法和应对策略。通过这些深入的采访,何建明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港珠澳大桥这一伟大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无数心血和汗水。这种深入实地的采访方式,使何建明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全景式叙事与多视角呈现
何建明善于运用全景式叙事结构,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结合,展现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全面性。在《国家 ——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中,他以利比亚撤侨事件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了这一事件的全貌。在描述撤侨行动的决策过程时,何建明不仅展现了中国政府高层的果断决策,还深入分析了国际形势、外交关系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他通过对相关文件、会议记录的研究,以及对决策者的采访,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面对利比亚局势突变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撤侨的决定,并迅速组织起庞大的撤侨行动。在描写撤侨行动的实施过程时,他从海陆空多个维度进行叙述,展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在撤侨行动中的协同合作。海上,中国租用的邮轮和货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破浪前行,将侨民安全撤离;空中,中国民航包机和军机紧急起飞,搭载着侨民飞向祖国的怀抱;陆地,工作人员在各个口岸、机场精心组织协调,保障侨民的顺利转运。何建明还通过对侨民的采访,展现了他们在撤侨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撤侨行动的艰辛与伟大。
在《时代大决战》中,何建明采用多视角呈现的方式,展现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的全景 。他不仅关注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还深入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展现了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努力和付出。他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采访,展现了贫困群众在脱贫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还描写了社会各界人士,如企业家、志愿者等,在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作用,展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这种多视角呈现的方式,使作品更加立体、全面,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三)生动的人物刻画与细节描写
何建明在作品中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部长与国家》中,他对余秋里的刻画就十分生动。余秋里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何建明通过对他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将他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余秋里经常深入一线,与石油工人同甘共苦,他那句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他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在面对石油会战中的各种难题时,余秋里总是亲自调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定的领导能力,让石油工人们深受鼓舞,也让读者对他的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落泪是金》中,何建明对贫困大学生的刻画同样细腻入微 。他通过对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描写一位贫困大学生为了节省开支,每天只吃馒头和咸菜,却依然坚持努力学习;还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凑齐学费,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即使累得精疲力竭也从不抱怨。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贫困大学生的艰辛和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何建明还注重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上海表情》中,他通过对疫情期间上海市民的内心描写,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疫情时的恐惧、焦虑、坚强和乐观。这些内心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四)诗意的语言表达
何建明的作品语言既具有纪实文学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又富有诗意和感染力,能够生动地传达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那山,那水》中,他对浙江安吉余村自然风光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余村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墨绿的山峦,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山上的翠竹,郁郁葱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余村的故事。余村的水,清澈见底,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村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余村的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余村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余村生态环境的赞美之情,以及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深刻认同。
在《大桥》中,何建明在描写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时,语言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在茫茫的大海上,建设者们如同英勇的战士,与风浪搏击,与时间赛跑。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架起了一座雄伟的大桥。这座大桥,是中国力量的象征,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它连接着香港、澳门和珠海,也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这段语言,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英勇形象和大桥的雄伟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们的赞美之情和对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这种诗意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在传达事实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文学价值:开创报告文学的新境界
(一)文体创新与发展
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始终秉持着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文体的新形式和新表达,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 “史 + 诗结合” 叙事方式,是对传统报告文学叙事的一次大胆突破。在《如诗的大地 —— 新疆 70 年纪事三部曲》中,这种叙事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品的 “史篇” 以严谨的历史叙述,详细梳理了新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70 年的发展脉络,从王震将军率部进疆的开垦创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发展,再到各个重要工业项目的建设,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 。而 “诗篇” 则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新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赛里木湖的湛蓝、库尔勒香梨树林的葱郁、吐鲁番葡萄园的丰收景象,以及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孕育的文明,都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灵动的美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史诗篇” 更是将历史与诗性完美融合,在讲述新疆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发展中的巨大变迁时,穿插着个体的奋斗故事,如 “中国细毛羊之父” 刘守仁培育细毛羊的艰辛历程、农机科学家陈学庚院士致力于新疆棉花农业机械化研究的不懈努力等,使作品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
这种 “史 + 诗结合” 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报告文学单一叙事的局限,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它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让文学不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有了坚实的历史根基。何建明通过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让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时代精神的承载与传承
何建明的作品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将时代的脉搏融入到作品之中,成为时代记录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那山,那水》中,他深刻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展现了浙江安吉余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道路转变的历程 。余村曾经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经济,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青山不再,绿水不再。随着 “两山” 理念的提出,余村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毅然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 。如今的余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何建明通过对余村发展变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更体现了中国在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探索,以及时代精神在地域发展中的体现 。
在《大桥》中,何建明生动展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施工环境以及技术难题等 。但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在技术创新上勇于探索,这种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体现 。何建明通过对建设者们的描写,将这种时代精神传递给读者,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不断攀登新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对读者与社会的影响
何建明的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如《落泪是金》关注贫困大学生问题,《共和国告急》揭示矿难问题,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许多读者在读完《落泪是金》后,被贫困大学生的坚韧和努力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共和国告急》则引起了社会对矿难问题的高度关注,推动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矿难的发生频率 。
何建明的作品还能够引导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在《那山,那水》中,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革命者》中,他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的描写,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革命精神 。他的作品以文学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时代意义:文学为时代立传
(一)记录时代变革,见证历史进程
何建明的作品宛如一部部生动鲜活的时代影像志,精准而深刻地记录下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轨迹,成为见证国家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献。在《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中,他将镜头对准三峡移民这一伟大而艰辛的历史事件,用详实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百万移民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其建设过程中移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想象。何建明深入移民一线,与移民们同吃同住,亲身感受他们在搬迁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记录下移民们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时的不舍与眷恋,以及在新环境中努力适应、重建生活的艰辛过程 。这些真实的记录,不仅让后人能够了解三峡移民的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妥善安排,以及中国人民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牺牲精神和强大凝聚力 。
在《浦东史诗》和《浦东新史》中,何建明聚焦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以全景式的叙事展现了浦东从一片农田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 。他深入挖掘浦东开发开放背后的故事,从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到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全方位地呈现了浦东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崛起历程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浦东发展的生动记录,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 。
(二)弘扬正能量,凝聚民族精神
何建明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正能量,通过对英雄人物和平凡人物的刻画,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革命者》中,他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上海的艰难岁月,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者群像 。这些革命者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建明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同时,作品中所展现的革命者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
在《大桥》中,何建明刻画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群像,他们在面对诸多世界级难题时,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些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何建明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弘扬了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力量和坚定信心 。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能够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三)为当代文学注入活力
何建明的创作在当代文学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也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他在文体创新方面的探索,如 “史 + 诗结合” 的叙事方式,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使报告文学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又有文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打破了传统报告文学单一叙事的局限,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他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和生动展现,让报告文学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提升了报告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何建明的作品还以其广泛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题材库和思想库 。他关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作品中,使文学与现实紧密相连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激励着更多的作家关注现实生活,用文学的力量反映时代、服务社会 。
六、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局限与挑战
(一)纪实与文学性的平衡难题
尽管何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努力追求纪实与文学性的融合,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平衡两者关系的难题。报告文学的首要特性是纪实性,它要求作家必须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基础进行创作,这就使得作家在选材和叙事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确保作品的真实性,何建明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采访、收集资料,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循事实,不能随意虚构或夸张 。这种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有时可能会导致作品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例如,在一些作品中,为了详细叙述事件的过程或呈现大量的事实信息,何建明可能会采用较为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语言表达也相对较为平实,从而使得作品在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上稍显不足 。
在追求文学性时,何建明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细节描写和诗意的语言表达等,但这些手法的运用也需要把握好度。如果过度追求文学性,可能会导致作品偏离纪实的本质,让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过于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对人物的真实性格和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美化或夸张,就可能会影响作品的可信度;在运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时,如果语言过于华丽,与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场景不相符,也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真实 。如何在保证纪实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学性的优势,使作品既真实可信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何建明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
(二)题材重复与创新困境
何建明长期关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这些题材虽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但也容易出现题材重复的问题。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何建明可能会面临在同一题材领域挖掘深度不够、创新不足的困境。在描写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时,虽然不同的工程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时,由于一些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何建明在不同作品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能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难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新的思考 。
为了突破题材重复与创新困境,何建明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关注更多元化的题材。他可以将目光投向一些新兴的社会领域和群体,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经济模式下的从业者等,展现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已有的题材,挖掘新的故事和内涵。在描写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时,可以更加注重工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展现工程建设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从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何建明还需要在创作手法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叙事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
(三)快速变化的时代与创作的滞后性
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涌现。而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经过深入的采访、资料收集和整理等过程,创作周期相对较长,这就导致何建明的作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反映时代的最新变化。在创作关于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时,从采访到作品出版,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关注科技创新领域时,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出现,何建明的作品可能无法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对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的描写不够及时和准确 。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与创作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何建明需要提高自己的创作效率,缩短创作周期。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便捷地收集资料和进行采访,加快创作进程。他也需要保持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关注社会的最新动态,提前做好创作的准备工作。在社会热点问题刚刚出现时,就及时介入,进行初步的调查和了解,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何建明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使作品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化 。
七、结语:何建明的文学丰碑与时代回响
何建明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成就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当代中国文学之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以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为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记录者与文学书写者。
从早期的探索积累,到成名后的多元拓展,再到新时代的创新担当,何建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用作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呈现,如《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国家 ——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传承;对社会热点与民生问题的聚焦,如《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对地域发展与时代变迁的生动描绘,如《那山,那水》《浦东史诗》等,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发展成就,反映了时代精神在各地的生动实践。
何建明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深入实地的采访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全景式叙事和多视角呈现使作品具有宏大的格局和丰富的层次,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诗意的语言表达则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文体创新方面的探索,如 “史 + 诗结合” 的叙事方式,为报告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水平。他的作品不仅承载和传承了时代精神,更以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何建明的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局限与挑战。纪实与文学性的平衡难题、题材重复与创新困境、快速变化的时代与创作的滞后性,都是他在未来创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挑战,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展望未来,何建明的创作有望在文学和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他将继续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关注国家发展的新动态、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用更加创新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发声。他的作品将继续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的桥梁,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持续回响在时代的天空。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起点中文网”刋载长篇小说《钍帝》《梦海拾星》《逆袭修道》《黄土的呼唤》《三星堆·青铜恋歌》《逆天修道不逆天》《穿梭梦境的未来探秘人》等;七猫《纵横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灵枢》《记忆编码》《大道至简》《九根十三钗》《画骨戏恩仇》《霓虹下的旧手机》《外卖小哥奇遇保时捷女》,“喜马拉雅”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宗师黄宾虹》《大文豪鲁迅》《艺术大师新凤霞》等。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百年笔耕铸魂,八十载文学烽火 ——徐光耀的文学史诗》《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8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作者说明:本文系原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