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编后记】
 
江飞/文
 
承蒙先生信任,两年前把编散文集的重任交给我。为了编好这本散文集,我和出版方反复沟通,并把对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先生。先生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按要求亲自或让师弟发来所需的各种材料,每次都说“谢谢”。看到腰封上“文坛教父”的宣传语,先生感到很不安,特意来信,希望我在“编后记”里一定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如果‘教父’理解为‘我是他们的父辈的指导教师’的话,我基本可以接受”。其实,世人皆知:先生不仅培养了罗钢、王一川、孙津、丁宁、李春青、蒋原伦、陶东风、黄卓越、周小仪、赵勇、吴子林等一大批知名学者,还培养了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毕淑敏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他们都是先生的学生,先生在他们心中就像是慈父一样。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这本凝聚着先生对往昔岁月无限深情的《旧梦与远山》马上就要面世了,而先生,却突然走了!是的,先生走了,在6月14日这天,乘着金山岭长城的层层阶梯,迎着澄净的蓝天白云,去拥抱他的“旧梦与远山”去了;而我(们)心中的“旧梦与远山”却瞬间破碎倾塌了!
 
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尤其对散文创作情有独钟且成就斐然,可惜世人大都只知先生是文艺理论家或教育家。在此次编选的这46篇文学性散文中,先生的真性情、真感悟得到完全的袒露,他对世相人情的洞察领悟,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一切生命的同情悲悯,他的真知灼见,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忧惧,无不淋漓尽致地显现在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总体来看,先生的散文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章学诚语)之妙,更汲取了五四散文主抒情、重审美、尚性灵一脉之长,还兼具当代学者散文的广阔视野与文化情怀。在编辑过程中,与其说我在读先生的散文,不如说我在读先生这个“人”,读他的人生阅历,读他的人格境界,读他的生命智慧,或者干脆说,先生就是一部体大思精、情真意切、返璞归真的“大散文”。
 
刘勰《文心雕龙·徵圣》篇有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也就是说,圣人以文章为贵,而文章创作的最高准则就是思想充实,情感真挚,言辞富于文采。对“龙学”有深入研究的先生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凡是读过先生文章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散文随笔,先生都力求用最简明朴素的语言,表达最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最充实深刻的思想,达到了深入浅出、文质彬彬的境界。而相较于论文、随笔,我以为,先生的散文更是实现了“志”、“情”、“言”的三者合一,“志足”、“情信”、“辞巧”可谓其散文的三大特点:“志足”主要表现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尖锐对立和冲突而产生的思想“两难”;“情信”表现为对故园情、亲子情、爱国情、夫妻情、同学情、师生情等种种“人情”的表达真切实在,感人至深;“辞巧”则表现为语言流畅,生动,鲜活,老到,平淡中有新意,随意中有深情。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但我相信,读者在读完之后一定会认为我所言非虚的。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转眼,一个月的时间又倏忽而过;转眼,先生已经以另一种“山”或“梦”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遍遍地读着先生的散文,仿佛一次次聆听先生的教诲,一次次感受情思的洗礼,一次次享受心灵的净化: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心传大法”。呜呼!书不成字,纸短情长,且以刘勰《徵圣》之“赞”收束全文罢: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2015年7月14日。先生逝世周月祭
 
(《旧梦与远山》,童庆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