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吴玉垒双语诗集《万物竖起耳朵》发布分享会成功举办

吴玉垒双语诗集《万物竖起耳朵》发布分享会成功举办
泰安市诗歌学会  供稿
 
 
6月11日上午九点,中英对照版羽象诗丛之吴玉垒诗集《万物竖起耳朵》发布分享会在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银河出版社、泰安市诗歌学会主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泰山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玉洋先生,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刘欣教授、副院长郭晓平教授,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冰教授,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翻译家北塔先生、王夫刚先生、安琪女士、寒烟女士、东涯女士,山东省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丁立群教授,作家阿滢先生、胡永生先生以及泰安本地的诗人、泰山学院部分教师、岱蕾文学社社员代表、文学爱好者等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新书发布分享会。
 
吴玉垒,现为泰安市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三十多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诗作和诗歌评论,有近百首诗歌入选各类权威选本,先后出版诗集《与黑夜同享烛光》《在另一个方向上》及诗文合集《松青六人行》等。作为泰山脚下土生土长的诗人,他始终以一种沉潜的姿态坚守着自我独立的写作追求与人格操守,不媚俗,不盲从,不浮躁,不张扬,这使他的诗歌始终有自己清晰的辨识度。此次分享的诗集《万物竖起耳朵》是其第三部个人诗集,为中英双语对照,由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诗集为《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系列丛书“羽象诗丛”的一种,由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先生翻译。诗集选诗35首,基本囊括了诗人近二十年诗歌创作的短诗精华,是诗人灵魂自省、孤独瞻望、思想博弈、心灵智趣的精诚结晶。
 
分享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郭晓平教授主持,她向参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嘉宾和诗集作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刘欣教授做了致辞,代表文传学院向会议表示祝贺,并从办学方向、历史渊源、师资力量、所获成果等方面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文传学院的发展历程。随后,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羽象诗丛主编、《万物竖起耳朵》译者北塔作了《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头——吴玉垒论》主旨发言。他先从“羽象诗丛”的编辑说起,阐释了丛书名“羽象”一词的用意——象重羽轻,象而生羽,重者轻化,随轻而飞,而逍遥。所谓举重若轻也。人生应如此,写诗亦应如是!人生是沉重的,需要诗歌来帮我们提升,诗歌就是把现实的沉重化为轻盈的精灵!诗人可以处理特别沉重的题材,比如水灾、地震、战争等等,但高明的诗人不会任由自己的笔被题材拖着走甚至拖沉,而是会借诗歌的神秘力量让沉重的“物”“羽化”。《万物竖起耳朵》是这套诗丛中让我想重点推荐的一部!吴玉垒先生是当代最沉潜又最有高度的诗人之一,他的这部集子精锐尽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北塔谈了自己多年来从事翻译的感受和对诗歌的见解;对汉英转换如何准确表达、如何忠于原创和作者的本意、译者的准确认知对作品的把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重点讨论了吴玉垒写作的思考维度和终极关怀、吴玉垒写作的宏大抱负与底层视角、吴玉垒自我身份意识的强化与他者化、吴玉垒对难度写作的坚守等方面,对诗集作者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这一生所做最大的事是诗歌,也算是‘阅诗人无数’。吴玉垒的诗是我反复咂摸、研读、翻译的对象。我越读越觉得好,越觉得了不起,越觉得是我的同道。程光炜教授曾在评论我的诗歌的专文中说我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文本。我觉得,玉垒的诗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头,保持着硬朗朴实的本质,但又打磨得光彩照人,雕刻得式样别致。他的几乎所有诗歌品质和做法符合我对上好诗歌的期待:意蕴深远、简洁结实、才利情浓。感谢王桂林先生的推荐,使得我能结识玉垒这样的优秀诗人。”同时他也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对吴玉垒诗歌《嚎叫》的结尾、《香菜、学名芫荽》的标题、《石头雕像》前后两部分的表达提出了商榷建议。北塔先生的主旨发言既高屋建瓴,又充满深情厚意,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分享会下半场由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冰教授主持。《万物竖起耳朵》作者吴玉垒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说,多年来,他始终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写出两首好诗!两首足以“自我面对而不惶恐,放置天下而不自愧”的好诗。正是在此目标的引领下,他才能保持足够的定力,不为众声所惑。他向大家分享了他对“好诗”的理解,他认为,好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好诗是够抢眼的诗,其全部的“功夫”或者“好处”都呈现在字面上,这样的诗基本是当下诗坛好诗的主力;第二层次的好诗是经得住推敲的诗,其功夫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那种需要认真对待并且是值得认真对待的诗,品之有味,思之有物;第三层次的好诗是那种有所建构,即有所创造的诗,这样的诗是一面旗帜,也代表着一种方向;第四层次的好诗是唯一性的诗,它是不可模仿的。如同长城,如同金字塔 ……这类诗,内敛着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沧桑,是贯彻人类精神指向的永恒的大诗。它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吴玉垒认为诗必将永远伴随着人类,因为它是一个永远在解决着的问题。当它面对过去时,它发掘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当它面对未来时,它参与了我们对良知的塑造,而这一切都无不是基于人类自我面对的心灵轨迹。如果不是基于这个前提,任何的抒写与表达都将是虚伪的表演。因为说到底,诗歌是向内的挖掘与质证而非向外的索取与宣泄。“哪怕他借助的是整个世界,最终完成的也只能是对人的自我的净化”。
 
吴玉垒发言结束后,现场嘉宾针对吴玉垒诗歌依次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中国诗歌网的主任编辑、著名诗人、评论家王夫刚先生从十多年来与吴玉垒的交往谈起,重点谈了他们对诗歌的探讨、交流,他对吴玉垒诗歌创作的理解与期待。他认为诗歌写作有着不同的层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天赋是一个方面,勤奋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生命、对于局部生活的热爱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吴玉垒的写作业已走出了小圈子,就像登泰山一样站上了更高一级的台阶。作为一个远离话筒和贵宾席位的在场诗人,多年以来,他从未脱离诗歌的间接烛照,却也称不上写作的劳动模范,这样一种一言难尽的状态应该是他喜欢的,或者是他不得不喜欢的——很多时候,他的眼前必须晃动着诸多大可不必与他在一个平台上朝夕交集的人和事物,相对的局限和禁锢由此而生。但值得庆幸的是,吴玉垒最大可能地禁止了这种局限和禁锢对于其思考和写作的不经意侵蚀,也正因此,他才为我们呈现了诗人吴玉垒而不是新泰乃至泰安诗人吴玉垒的写作格局。作为朋友,他衷心希望吴玉垒走得更远一些,因为他本就拥有走得更远一些的写作实践,拥有登上泰山的愿景与实力。
著名诗人、画家安琪女士对吴玉垒的诗歌做了富有意味的解读。她说这是第二次来泰安,此前对吴玉垒的认知主要限于编辑的角度,知道他在编《泰山诗人》,并通过《泰山诗人》知道了泰安诗群。在她的印象中,吴玉垒一直是比较低调的,很少以诗人的形象示人,这次集中读他的诗,读出了一些感受。她从吴玉垒的文本出发,倒推出他的写作心态,认为吴玉垒的写作是属于有意义的写作,是比较典型的理性写作:“他对自己的写作过程是比较清楚的,我通过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我对所写事物有什么样的态度,这个他写的时候就清楚,他没有放任自己的诗思到不着边际的地方。”她进一步结合《嚎叫》《中流砥柱》《沙尘暴》等诗作展开了具体的辨析。
 
著名诗人、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寒烟女士在发言中强调指出,阅读对于她来说首先是一种辨认。辨认作品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生命,怎样的灵魂。通过仔细阅读,反复辨认,她发现吴玉垒在诗歌追求上是心灵的同道。真正的“同道”注定是少之又少的。但是通过阅读吴玉垒的作品,她非常真切地感触到,一颗痛苦自省的灵魂是怎样在世事迷缭里,保持着对本真的追寻和守护。这是吴玉垒的诗最触动她的地方,也是她始终认定的写作的理由和本质“内核”。她认为写作的意义,就是去寻找并还原在时空中具有唯一性的本我和真我。吴玉垒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行牢牢揣着这样一个可贵的“原点”。她着重谈了对《香菜,学名芫荽》的这首诗的看法。她说:此诗仅有六行,却以极为克制的笔调,不动声色地引她进入“全羊馆”那样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中,让我这个从不吃羊肉的人,在挂在墙上的 “羊头”的逼视中,在残酷的回味和咂摸里,无尽地还原“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我的碗里流浪”的疼痛……值得一提的是诗的题目“香菜,学名芫荽”,这样日常、烟火气的题目与这首诗要表达的内容和内涵产生的反差,带来了阅读中巨大的张力。最后,她也对吴玉垒的诗作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有些诗作作者需要进一步把控情绪,另一个是关于《石头雕像》一诗所呈现出的经验与超验的问题,希望有机会进一步探讨。
 
著名诗人、山东作协签约作家东涯女士因为时间关系,对吴玉垒的诗作没有展开论述,而是从一个诗人的表情角度,着重谈了她对吴玉垒诗歌文本的领悟。她认为,吴玉垒既是出色的诗评人,也是真正好的诗人。从他的写作中可以看出,他不投机取巧,不故弄玄虚,也不哗众取宠,他就安安静静地写作,用一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话语”来呈现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在生活场域中的内心活动,这种呈现是真实的,是有穿透力的,能够直抵读者的内心。
山东农业大学的翻译家丁立群教授站在文化传播与文学交流的高度,结合吴玉垒诗歌翻译的具体文本,谈了自己对诗歌翻译的理解。她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它的难度在于既要忠于文本,还要不失却语言的原味。尤其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她对北塔的翻译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她现场用中英文即席朗诵了诗作《苍茫大地》。优美纯正的朗读,博得了现场一片喝彩。
 
随后,来自泰山学院教育学院的教师张鹏博士做了发言。他说,吴玉垒的诗集《万物竖起耳朵》是羽象诗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作,“羽象”是这部诗丛的诗歌理想,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插上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远方的翅膀,让大象凌风飞翔,这其实暗喻了诗歌的本质,就是沉重现实生活企图飞翔云端的努力。对于吴玉垒的诗歌,他形象地比喻为是“一个北方县域生活的容器”:月光的柔美和丘陵的苍茫,坚硬的现实和悠久的历史,地域的局限和精神的广袤,记忆与遗忘,生的坚韧与死的虚无,完全汇于一炉,汪洋恣肆中透着一种素面朝天的品质。他从对自然事物与人文地理的仰观俯察,到对人与世界万物的深沉思索,既写出了不动声色的人生中那辽阔的期待,也指证了那深不可测的世界其实不过是自己“今宵酒醒何处”后的一个诗意镜像,令人深思、玩味。
 
期间,主持人苏冰教授也从翻译家的角度谈了对“诗歌是不可翻译的”这句话的理解,并对每位嘉宾的发言做了精到的点评。
 
分享会最后阶段,来自新矿集团的煤矿诗人郭安文和《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李慧女士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联袂朗诵了诗作《沙棘树》。在朗诵前,郭安文还向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来历,使大家对诗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朗诵珠联璧合,获得大家的掌声。诗人彭浣尘最后作了简短发言,把以上各位专家的发言每人摘录了最精华的一句在现场进行了分享,并简短谈了自己对《嚎叫》一诗的不同看法,然后深情朗诵了这首诗作。
 
此次分享会历时三个多小时,各位专家、学者、诗评家和诗人的发言精彩纷呈,在相互切磋中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交流。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一些事前准备了发言的诗友没能现场发言。此次活动邀请到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诗人、评论家到场,并在泰山学院成功举办,体现了诗界、评论界、学界的交流合作,共同为泰安文艺界繁荣与发展增添了内容与活力。
 
(丁海青整理,李慧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