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何奕敏随笔集《去远方寻找自己》出版
诗人何奕敏随笔集《去远方寻找自己》2015年12月由阳光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诗人的行走笔记,正如诗人在后记中所写的“很小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周游世界,去很多的地方,只为了去看看那些和我住在同一个地球却无法认识的人,去做别人生命里一道短暂的风景,如云朵一样,在别人的天空一闪而过”。本书和安琪《女性主义者笔记》、鲁亢《被骨头知道》、老皮《知天命》、深蓝《在春天或者在梦里》一起,构成“中国诗人随笔系列•福建卷”书系,书系由福建省文学院曾念长博士作序。
目录
去远方寻找自己(代序)
花径柴门幽静处
拜水都江堰
情圆黄龙洞
神游张家界
我眼中的凤凰
清新湄洲湾
平潭岛的风
蝙蝠洞探幽
感悟武夷山水茶
上海的云淡风轻
新疆纪行
游牧民族——图瓦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
故土之恋
在方广禅寺顿悟
令人印象深刻的少数民族——邵族
最美是故乡
游台湾中台禅寺
共一轮明月
草原的来世今生
遥想一座村庄
大美日月潭
草原昭君魂
行走的草
桂林山水人
天涯一棵树
神在百姓心中
柚香深处最平和
春日踏青不思归
土楼漫行
城.殇
山石奇景美官山
在加德纳故居前的沉思
台湾味道
如梦似幻鲤鱼溪
美好象运村
左岸马尾
山光水色三都澳
红色南昌
韵味悠长重酿酒
远眺一座城市
梦中的青瓦檐
故乡是梨坪
夏末婺源风景秀
后记
————————————————————
去远方寻找自己(代序)
何奕敏
一直都很喜欢外出行走,经常被别人问到为什么喜欢旅行这个问题,就如曾经被问起为什么喜欢写作这样辛苦的事情一样。静下心来想想,其实每次在去一个地方之前,我会习惯性的问自己是为了什么,有时候会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供我选择,但更多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喜欢就喜欢了,真的需要理由么?如果一定要说理由,那么,或许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觉得生活没有了波澜,没有了意义,没有了激情,没有了自己所希望的新鲜感吧。
对于远方,我们总是抱有很多的想法,哪怕只是一个破败、落后、偏僻的地方。或许陌生本就是一种吸引力,因为陌生,所以好奇,所以心潮澎湃。名嘴周立波说: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有点儿道理,但我的一个好朋友说得更好:旅行是到别人审美疲劳的地方去发现美、感受美。
远远地、心急地赶来,看一眼也许很快就忘记的风景,细数流年片片,最后彻底遗忘在记忆里。剩下的仅仅只有:我曾经到过这里。或许,这就已经足够了。
办公室墙面上贴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时工作累了,站在地图前瞧瞧,面对地图,心里会升起莫名的恐惧,发现自己还有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发现自己待的地方,在这地球上是如此的微小,更渺小的或许是我们自己。
这一生或许我们去过的地方远远比不上没去过的地方。
很小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周游世界,去很多的地方,只为了去看看那些和我住在同一个地球却无法认识的人,去做别人生命里一道短暂的风景,如云朵一样,在别人的天空一闪而过。
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看似简单的告白,真的做起来,就像是一个幻想,似乎永远无法实现。
我想,在抵达目的地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离开。见到了更多风景,同时也错过了原来拥有的美丽。对于每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来说,离开是一种常态,不光是思想在召唤,更多的是脚在渴望。
有这样一句:为了赶去更多的地方,我们无法回顾过去的风景。
似乎我们每天都在准备,时刻都在希冀着,眺望远方。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仍然有许多地方没有抵达。在地图上画上很多的圈,告诉自己目的地在哪里,却因为许多的羁绊,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是走是留,终有许多的不舍。
我知道,一个心有羁绊的人是走不远的。因为有太多负担,而且,这些负担是在脑中。
如果问我旅行的意义,是它真的有意义,还是我自己觉得有意义,或者是因为熟悉的事物没有了意义。我无从回答,曾经是,现在依然。
我只知道,很多地方等着我去感受,很多的风景,期待着一颗心的抵达。这不是江湖,这只是一次为了儿时纯真梦想的行走。
一直在走,一直在路上。跟着云朵去旅行。
——————————————————————
后 记
当我把近几年行走各地的零碎文字进行归类、整理,按时间顺序列出目录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喜悦,很有成就感。与上一本散文集出版时不同,那时没有出书的经验,只是一门心思想要拥有一本印着自己名字的书,因此有些篇目没有好好酝酿淘汰,一些学生时代写的,显得很生涩的文字也纳入其中,显得不够精炼。而这本书就不同了,自产生出第二本集子的念头开始,到开始归类整理、酝酿、斟酌、讨教、一再删减,前后差不多有近两年的时间。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后,能被喜欢的人捧在手上阅读,而不是拿去垫桌脚什么的。
认真想想,其实,我自己在很多时候的写作并不是端着姿势,像模像样,拿一整块的时间坐在书房里正儿八经地写,而是在看电视、读书、散步,外出旅行,甚至睡觉时,忽然间想到什么,顺手拿到一枝笔、一片纸潦潦草草地记录下点滴思想火花,有些过后会整理成文,有些则就是思想片段而已。因此,在我的妆台、床头、提包里常常备着纸笔。这样一来,有些草稿的章节就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时从包里掏出一片纸,会发现上面既有备忘录,也有零碎的文字段落。我还有一个习惯,读书时喜欢把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段落抄写、记录下来,这样的读书笔记已经有好几册。曾经写过一篇《向美丽致敬》,那是在散步时突然有了感想,一瞬间的感觉马上记在手机上,回家后进一步完善,后此文参加福建省总工会举办的“劳动.梦想”诗歌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本集子收录的文字,都是在行走各地时的小感悟。事实证明,那些经由灵光一闪,然后整理成文的文字,都是值得推敲,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文字,也得到了读者和老师们的好评。
因了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写作习惯,我从来没有当自己是个作家,只当自己是个喜欢读读书、写写随感的文学爱好者。某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专访舒乙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老舍之子),他谈起著名作家冰心生前的创作,竟然也是如此。舒乙先生谈话幽默,非常有趣,说到冰心先生晚年,经常是想到什么,随便抓过一片纸就写,写完就忘了,吃完饭还拿它擦擦手就扔进了废纸篓。她的晚辈再悄悄地捡出来,为其留下了珍贵的手稿。我等普通人当然不能和大家相提并论,但创作的方法如此相近却让人欣喜和鼓舞。想来,大凡靠灵感创作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名家还是普通作者。据我了解,类似这种创作方式的作家还大有人在。
写作是极其个体化的行为,每个人对于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阐释方式。或许,最美的文字就是无字,远在语言系统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冒险,而写作者之所以是写作者,是因其写,而不因其说。写作真是件寂寞的事,想想看,在这喧嚣浮躁的世间,有那么多远比写作好玩、诱惑更大的活动可以很轻松便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因而,在很多人眼里,爱好写作的人,特别是爱好写作的女子,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理解。我就经常被问到:你为什么喜欢写东西呢?为什么不去学习打麻将、跳广场舞呢?写作多辛苦啊。等等。是呀,为什么喜欢写作呢?真的说不清楚,但,喜欢真的需要理由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写作,但我一直都知道: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从喜欢读书到动笔写感想、体会,再到把这些文字变成铅字,我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这就足够了。只有出版过文集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本书从收集、整理、取舍、校对,再到出版的整个艰辛过程。在捧读别人作品时,与原来自己没有出文集时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本书里都凝结着作者在某段时光、某些岁月里所有的心思和时间。我知道,每当手捧一本书,我便拥有了这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在此时刻,我是自己世界的精神贵族。
我最初的打算是筛选一下自2010年以来的文稿,选出50篇左右的文字出版一本散文集。但在征求了老师、文友们的意见建议后,都说第二散文集应该与第一本有所区别,特别是鲁亢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觉得我可以就自己经常在各地行走的感悟,收集整理一本集子,不要把杂七杂八的全放进来,这样显得纯粹些。我觉得这建议很在理,因此很高兴地采纳了。原以为,自己平时只是喜欢到处走走,有了感想就随手记录下来,但离出一本集子还有差距。但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那些记录着我所思所想的行走文字,已经有了温度和厚度,也达到十万多字了。此集子里的篇目,都是我到处行走时留下的足迹和感悟。
非常感谢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委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怀中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施晓宇先生对此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每每想到许怀中老师秋霜般的银发,卓越的大家风范,典雅的学者气度,平易慈祥的微笑,想到他耄耋之年仍为福建的文学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想到施晓宇教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为散文新秀们讲授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对我的集子进一步整理与完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意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和感激。作为后学晚辈,除了愧疚,也唯有更加勤勉于自身的修养与学习,努力于散文创作,才能回报万分之一。
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有幸得到了省对台办《海峡瞭望》编辑、小说家、诗人鲁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为本书提供封面设计、排版、版面设计等;本书的书名出自湖南省土家族画家苏高宇先生之手,从未谋面的苏老师是我博客里神交多年的好友,在听闻我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时,二话不说,挥毫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本书的书号是香港秦岛先生免费提供的,秦岛兄也是我博客多年好友,素昧平生,却慷慨提供免费书号,在此向鲁老师、苏老师、秦岛兄表示深深的谢意。
此集子的审阅工作托付了周宁县作协陈凤僖老师,以及弟弟、家里的大学生晚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特别是我的家人于百忙之中给予我方方面面的支持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何奕敏
于甲午年深秋

何奕敏,女,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荷香满屋、可人,福建省周宁县人,督学,中学高级教师,县政协委员。从2001年开始散文创作,著有个人散文集《浅梦无痕》。
————————————————————
【总序】
走向“文学广场”的诗人们
——《中国诗人随笔丛书•福建卷》序
文/曾念长
就文学体式而言,散文与随笔可并成一大类。若要一言以蔽之这类体式之特性,我斗胆说:公共性。它是众多文学体式的公约数,也是无数社会性言说的公约数。所以,诗人、小说家往往要附带写写散文或随笔,学者、医生、演员、商人和官员,数不尽的各行各业的人,都会跑到散文或随笔这块领地上卡遛一番。它是文学的“公共广场”,无论你是专业的文学写作者,还是其他社会领域的各路神仙,只要来到这个广场,大家就享有同等的“文学身份”,就可以以文学的名义说话,甚至聊聊文学本身的问题。
作为社会物理空间的广场,天然具有两种功能属性:抒情性和议论性。在农村,村庙就是广场。每逢佳节,村民在此狂欢;但逢大事,族人在此定论。在城市,广场的双重属性在聚合,在放大,还变幻莫测地相互转化着。君不见,三十年前广场批斗小兵横行,三十年后广场歌舞大妈扰民。而我想说的是,散文和随笔,作为纯粹精神空间的“文学广场”,也有这双重属性,并且它们在这个时代发生着复杂的转换关系。
一般而言,散文亲抒情,而随笔亲议论。这种天然分化与中国古代的文章学传统并不相符,而是现代文学体式发生流变的结果。这里面不得不提鲁迅的特殊贡献。通过他的海量写作,杂文从广义的散文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以纯议论为要义的文学体式。显然,在这个体式茁壮成长的背后,隐含着特定的诉求:对社会公共问题的介入。其结果是,散文中的抒情性和议论性分道扬镳了。不过,自1990年代末以来,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杂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快速衰变为两个支流:一支最大限度地删除了杂文的文学性,发展为大众媒体时评;一支则向文学性回归,重新融合散文的大统,发展为随笔写作。于是,散文的抒情性与随笔的议论性在慢慢靠拢,“文学广场”上的两种声调正在汇合。让议论变得更加柔软,让抒情变得更加有力,这是世纪之交发生在“文学广场”上的交响曲。
这套丛书名为“中国诗人随笔丛书•福建卷”,其中对随笔这一文体的界定,必须放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广场”中给予具体的考察。随笔不仅仅是一事一议,而是在与散文大统的重新融合中走向新的“文学广场”,走向辽阔的精神世界。似乎有人说过,21世纪的写作是随笔的写作。我希望那些有考证癖的人能够考证出这句话出自何人。如果“查无此人”,那就当是我说的好了。就文体的普适性而言,我以为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随笔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章”,可长可短,可记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一己之私亦可言天下之公。它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精神容量,因而往往承接了从各种狭窄、僵硬的言说空间中溢出的话语。它是怎么都可以的一种言说体式,唯独如此,它才能够呈现言说者的真诚品质和精神形状。诗人于坚认为存在一种“散文化的写作”,它是“各种最基本的写作的一种集合”,其“出发点可以是诗的,也可以是小说的、戏剧的,等等”。我理解于坚所说的“散文化的写作”,就是接近于已被我们的文体观念接受了的随笔。它是一种最公共的写作,也是一种最自由的写作。这种写作本身,就是个体言说与公共言说的有效结合。
有一种传说试图指出,福建是一个“诗歌大省”。如果仅仅是指诗人的数量和影响力,我以为这种传说言过其实。哪个省域不是诗人成群?又有哪几个省域举不出若干有影响力的诗人?但我以为,如果是指诗人在一个特定时代中的精神境遇,福建的诗人及其写作是极具典型性的。从历史上看,闽人文学长于诗文,而对小说几乎没有什么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走出这种宿命的循环。其中的原因,很难给出一个实证性的定论。一个较具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闽地方言制约了闽人的大众化写作,因而也就失去了进入白话小说领地的优势。这一说法或许不假,但我以为还有一个因素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那就是闽人精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排遣”传统。闽人是习惯于自我言说的。他们往往向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部世界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在依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气息的乡村地区,拜神依然是许多福建人极具日常化的行为。他们习惯性地在神像前喃喃自语,实则是在与自己的心像一问一答。这种向内延伸排遣路径的精神构造,也正是诗歌和散文的天然形式。相比之小说指向社会的丰富性,诗歌和散文更直接指向了个人内心的细密纹理。闽人对诗歌、散文以及散文诗的偏爱,或许正是缘于此。他们的天然节奏不是东北人的唠嗑,不是北京人的段子,而是以沉默为外部表征的内心絮语。这种精神特征也让闽人背负了一项无端的罪名,那种通往内心的诉说与自救,往往被假想为深不见底的心计。我以为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人们对自我言说的恐惧与排斥,在“早请示、晚汇报”的时代一度达到极致。如果我们不理解自我言说是人类话语结构的重要基石之一,也就理解不了我们为什么要反驳那场极端化的话语运动。正是在这一点上,以蔡其矫、舒婷为代表的福建诗人,凭着对自我言说的时代性觉悟,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新诗潮中成为一面旗帜,也为福建诗歌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作为一种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存在,今天的福建诗人(也包括批评家)依然保持着如隐士般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精神传统。如厦门的舒婷、陈仲义,福州的吕德安、鲁亢等等,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公共话语似乎缺乏志向,因此也很少像文化中心省份的诗人一样甚嚣尘上。与其说这是诗人的一种刻意姿态,不如说这是诗人的一种心灵隐喻。诗人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士。他们是一种逃遁式的存在,真实地辐射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场,却很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来到了隐士的家/隐士却不在家”。这是江苏诗人胡弦的诗句,在此我愿意借它来阐明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心灵志。但我还想说的是,现代诗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存在,不可能完全隔绝于世。他们往往还借助诗歌之外的形式,介入公共事物,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在此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有令我们素然起敬的国内同行。比如于坚,这位自称“在散文写作中向后退”的云南诗人,实际上是通过随笔这条言说通道重新抵达时代现场,将文学的态度和立场带入大地与环境、建筑与城市、本土化与全球化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再说王小波,他不是诗人,却在小说中前所未有地开辟了自我言说的路径,因而比许多诗人更早抵达诗性的精神国度。即便如此,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直面时代议论的随笔写作,并称这是知识分子在承担应有的道义和责任。我想诗人写作随笔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诗人不仅仅是诗人。他首先是个人,具有每个人通常都有的两面性,以及由两面性拓展开来的多面性。当诗歌在表达一个人的多面性时变得言不及物,诗人就会借助另外一种表达形式,以探求诗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写随笔就是诗人延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的一种有益尝试。正如前文所言,随笔是“文学广场”,是个体言说与公共言说的交汇地带,也是诗人出来卡遛的绝佳场所。
我想这套丛书的多数作者是以诗人为身份自觉的,因此才有“诗人随笔”一说。这么说来,我们似乎可以将这些随笔作品看作是诗人的“副产品”。一个成熟的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是极为苛刻的,我想他们对自己的“副产品”也应抱有同样的态度。至于这些随笔写得如何,实无由我评说的必要。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再费口舌也是多余的。我更想借这个机会,谈谈对写作的两种精神向度的看法。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些随笔作品,更多是延续了福建诗人的自我言说的精神传统。这种“路径依赖”是一种常见现象,也符合诗人的自我期待,以及多数人的阅读期待。一位学者来到广场,未必就能抛弃书斋里的习惯,遇见新鲜事恐怕要寻根究底一番,甚至与自己“死磕”。这在许多人看来是合乎常理的。依此类推,诗人出现在广场,也有自己的习惯性方式。他们左顾右盼,略带神经质,却不愿参与任何“群众聚会”,就像传说中的“打酱油”者,一溜烟又飘走了。我作此类比,仅仅是想说明,诗人自有诗人的专注精神。诗人最关心的,终究还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写随笔,他们还是习惯于将文字的光亮照向自己的心灵空间。这本无可厚非,但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时代的声音牵扯着人心,我们又岂能充耳不闻?但我并非是要主张诗人们去做单刀直入的社会时评家。诗人自有表达时代经验的独特方式。像安琪一样立誓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将诗人与时代的紧张关系和左冲右突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字面上。或像鲁亢一样写留学往事,写对疾病与死亡的深度凝视,并将它们与读万卷书的知性体验融为一体,再和盘托出。凡此种种,都是诗人介入公共言说并借以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不同尝试。
我之于这套丛书的不少作者而言,算是老读者了。这里我指的是他们的诗歌。对于他们的随笔作品,我却读得较少。我愿意将这一次的集中阅读,当作一次发现之旅,去看看我似曾熟识的诗人,其实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更为丰富的一面。
2014年12月

曾念长:文学博士,现供职于福建省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