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2016年4月2日下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召开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光明新区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第一卷《重回生命之树》点评会。该点评会也是深圳市光明新区作协举办的、为期三天的“首届相聚光明全国文学创作笔会”的重要核心部分。整个笔会是借“光明新区作家协会”“光明新区舞蹈家协会”“光明新区音乐家协会”同时完成揭牌仪式后首次举办全国性笔会。刊物点评会在笔会的最后一天举行。
出席点评会的有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包小红副局长;深圳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于爱成;《湖南文学》主编黄斌;《青春》主编育邦;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耳;《湖南文学》编辑部主任赵燕飞、编辑胡汀潞;《天涯》编辑郑小驴;著名文化学者、央视专题撰稿人聂作平;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华;深圳作家网站长陈延国;深圳睦邻文学大赛评委朱正安;深圳著名诗人谢湘南、蒋志武,新区文艺发展中心及新区作协会员50余人参加。
点评会由光明新区作协主席、《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主编远人主持,他简述创办生态读本的思路。远人坦陈,面对今天环境恶化等现状,在文学中突出生态概念既是作为文学人的担当,同时也是结合光明新区“绿色建设”这一特色,占领一个高层次的表现平台。刊物力求从文学角度,从个人叙事的呈现中观照出人与自然的精神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唤醒。
在专家们的发言中,务实代替了务虚。黄斌认为以书代刊的《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不论从设计、装帧、版式,还是栏目设置,都融入了光明特色,也完全体现主编的思想及特点。读本起点很高,对本土作家要求也很高,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光明作家的写作水平,希望《湖南文学》与光明新区作家协会以后有更多交流与合作。
于爱成则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生态读本出手不凡,先声夺人,为市文化奉献一份更加纯粹、高端的好读本,为光明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建议举办全国性生态文学奖,办出光明特色品牌,市作协愿意为光明作协提供更好的服务。
生态读本顾问王晓华教授则认为生态文学在中国是具先锋性的,在国内会受到特别的关注,该读本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同时具有国际性,对生态读本走向非常有信心。
育邦表示,现在很多有名的刊物,受到很多的束缚。80年代刊物承载的东西太多,如娱乐新闻等等。相反该书回归文学本身,生态概念也特别好,接地气,有活力,也是一本有诗意的生态读本,相信很快走进读者的视野。建议举办全球性生态文学论坛,使生态读本打造出全球影响力。
田耳谈到所有的作品应该包含生态元素,读本则是生态文学的走向。并谈到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一些旅游开发区由盛到衰的过程,更应引起关注生态,人本身就属于生态部分,值得我们返璞归真。同时生态写作者,应认真审视生态,关注生态,热爱生活。
此外,陈延国、聂作平、郑小驴、赵燕飞、胡汀潞、朱正安、谢湘南、蒋志武、陈瑛等纷纷以各自的精彩发言表达了对该生态读本和生态文学的理解及建议。
会议最后由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包小红副局长总结讲话,她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作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的支持;也感谢远人主编的辛勤付出。生态读本与光明很契合,定位准确,它诞生于光明,源于光明,不止于光明。将来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
包副局长在会上向各位作家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常到光明,走进光明,了解光明,喜欢光明。
据悉,《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将于4月中旬将在全国的书店、网上开售。

附: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
第一卷《重回生命之树》序
重回生命之树
远人/文
投身现代生活,容易让人想到的,是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冲击,是面积扩大的城市建设,是节奏加快的时尚更迭,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物质享受……与此同时,现代人又忍不住在物质统治中感觉到焦虑、迷惘、彷徨、无助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症候,乃至从卡夫卡开始的现代派文学,其核心大多在反映现代人不断加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探寻孤独与失落的原因,未尝不可以说,其中一点,是现代生活在不断拉宽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今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面对早已从我们生活中远离,实际上也就是大自然从我们生活中远离。远离大自然的生活其实是远离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的结合既是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思想异于西方思想的显著特征。但令人深思的是,恰恰在率先步入工业文明的西方社会,面对日渐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一大批文化精英开创了引人注目的生态(自然)文学。从英国近代生态思想奠基人吉尔伯特•怀特开始,到后世的梭罗、爱默生、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雷切尔•卡森、罗伯特•勃莱等人那里,一大批立志补救工业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缺失的诗人作家们前赴后继,致力于表现人对大自然的精神回归,乃至生态文学成为美国∕西方文学的重要构成。我们可以说,生态文学的出现,重新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伴侣关系,受到挑战的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位置是否能继续稳如磐石?
中国文学进入现代以来,还似乎没有谁在全力以赴地实践“生态文学”这一主题,但从“新月派”的部分诗歌、冰心的著作、沈从文的小说等文本来看,其中的生态思想实际上已经萌芽和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必讳言,人类的生存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来自大自然的种种警告如水土流失、气候变暖、雾霾肆虐等已令人触目惊心。人类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向生态建设已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在今天的文学表达中,能从个人叙事的呈现中观照出人与自然的精神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唤醒,未尝不是一条值得更多文学人身体力行的方向和道路。
叶芝耳熟能详的名诗《茵纳斯弗利岛》以这样两行收尾,“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不少论者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叶芝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但毋宁说,这也是一个工业时代的诗人对大自然回归和重建的心灵渴望。尤其在生态建设更为重要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听到和拥有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从这些倾听中再次回到我们不该遗忘的生命之树。
2016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