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学致远文艺协会举办“当微小说邂逅抒情诗”讲座
2019年11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办,教工致远文艺协会承办的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当微小说邂逅抒情诗”沙龙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五餐教职工之家多功能厅举办。讲座邀请到著名微型小说作家凌鼎年和业余诗歌作者杨志彪作为特邀嘉宾,40多名爱好文学的教职员工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方法和体会。
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教授主持。张玉梅代表协会欢迎两位嘉宾,并介绍了凌鼎年和杨志彪的基本情况:来自江苏太仓的凌鼎年系世界文化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来自内蒙古赤峰的杨志彪博士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诗人。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教授主持活动。
之后,凌鼎年以《微小说的前世今生及创作方法》为题,介绍了微型小说这文体的发展历程。从50年代天津《新港》杂志(即《天津文学》前身),茅盾、老舍提倡小小说开始说起,再讲70年代末,短小精悍的文体受读者欢迎,成为崛起的新文体。八十年代中期,《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相继创办,九十年代初,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在上海成立。1993年首届“春兰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举办,1994年在新加坡召开第一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至今,已在海内外开12届。九十年代,微型小说成为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并列为小说的四大家族,颇受读者喜欢。成为传播最快的一种文体,参与创作人数最多的一种文体,有200篇左右进入大学、中学、小学的教科书,上千篇进入中考、高考模拟试卷……凌鼎年重点介绍了微型小说的素材哪里来,如何构思?从作者自身的创作谈起,以讲故事为主,揭秘如何从生活中、书本上,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活的死的原始素材记录下来,变成作家自己的营养,再一步步虚构为微型小说作品。分为看到的素材,听到的素材,书本上的素材,旅途中的素材、新闻里的素材,自身经历的素材等。让与会者在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体会、领悟到微型小说的创作方法,并被凌老师创作小说中的曲折离奇情节而感叹。


交通大学尽管是个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但文学氛围很浓,参会老师中不乏创作、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两位主讲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有趣。会后,每位参会老师都获赠了两位嘉宾签名的作品集,并合影留念。参会老师都觉得收获满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学沙龙活动。( 尚娇文)
来源:中华文艺
https://m.sohu.com/a/353452318_99890677?spm=smwp.media.fd-s.1.1573618945062mb96LIH&from=singlemessage